快捷索引


会员福利

资源无源时,可利用百度网盘 & 迅雷云盘取回

此内容仅供注册用户。请 %登录%.

神秘内容,请 登录 / 注册 后查看

会员可见全站福利 !

中文名: 语文小品录(10本全)

别名: 英华沉浮录

作者: 董桥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书号: 7538254536

发行时间: 1999年01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IPB Image

作者简介: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原名董存爵。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等职,现任《苹果日报》社长。
  董氏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深获海峡两岸三地读者倾心喜爱。历年在台湾出版的文集包括《另外一种心情》(远景)、《这一代的事》、《跟中国的梦赛跑》(均为圆神)、《辩证法的黄昏》(当代)等以及翻译书籍多种。另外在香港、北京、杭州、广州、天津、成都、上海及沈阳出版文集十多种。

内容简介:

卷一:《浏览这样的中英文》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社会不断演进,语言不断发展,词汇也处于经常变动的状态之中:新词汇诞生,旧词消失,甚或旧词另生新意。眼看词汇步步丰富,步步充实,自然可喜;反之,一见词汇受到扭曲、变得累赘,难免忧心。
    
  卷二:《香港中文不是葡萄酒》
  
   语言文字与时并进,新词汇、新句法反映新事物、新情景,只要自成合理的新意,当可丰富语文的内涵。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承载文化之余,往往也会倾覆文化。文化认识的深浅雅俗,决定语言境界之高下清浊。确实如此。
  
   卷三:《荡漾着优越感的语文》
  
   语言太甜会失真、虚假。沉郁的悲情比淡淡的哀愁耐人寻味;哀愁而淡淡不如火辣的愤怒。哲学写的浅浅的很难算是哲理;浅浅的文笔露出发人深思的哲理才好。
  
   卷四:《留住文字的绿意》
  
   世间花草树木最能体贴人心,现代都市高楼大厦林立,再不小心珍惜绿色生命,语言文字一定都随着枯死了。
  
  卷五:《天气是文字的颜色》
  
   不像深秋。不像初冬。1996年最后一个月,香港的天气像晚餐桌上浊影里的半瓶白酒,冰意淡薄,暖流渐浓,干干涩涩的甜味撩起微醺的春意。只怕腊月大寒之后,残冬的滋味竟变得像春花酒杯中喝剩的绍兴酒,半温半冷,浮起梅子的酸味。

  卷六:《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新闻永远是历史的初稿,也是历史的源头。新闻记者只要保住“记”而不是“议”的原则,消息盛衰,一事多面,据实报道,当是明天的《日知录》。
  
   卷七:《为红袖文化招魂》
  
  黄裳先生的文章固然漂亮,更可回味的倒是他笔下旧日秦淮的画舫妓楼在寒风中的沧桑情调;还有那破败的鸡鸣寺、荒凉的扫叶楼,以及失去了唐诗风味的乌衣巷……那也是中国文字与文学的历程:于佑任的美髯和雅云的风姿都化为尘土了,施康强竟有《说不尽的金粉秦淮》为刘禹锡诗囊里的长巷和语燕招魂。
  
   卷八:《人道是伤春悲秋不长进》
  
   文字练到高妙处,可以随季节嬗变,眼看它从清涩转为殷红,像春花夏虫秋月冬炉……文字也如画画,可以自学,不必师承;学了再去对照四季自然景象,逐一消磨,字字生猛!……人道是伤春悲秋,毫不长进;其实,没有经历伤春悲秋的笔,到头来是一枝天阉的笔。
  
   卷九:《给自己的笔进补》
  
   词汇不够,文章贫血;句法笨拙,阴阳不调。中国已故语言学家罗莘田于是说:“尝欲恢宏其词,约有四途:搜集各行各业之惯语,一也;容纳方言中之新词,二也;吸收外来语之借字,三也;董理话本语录戏曲小说中之恒言,四也。四术虽殊,归趋则一。”此论中肯开明,世世代代的有心人都应该这样努力。
  
   卷十:《博览一夜书》
  
   书者,法力无边之利器也,即可娱人,也可伤人,连狐仙都敬畏三分。我爱书读书几十年,蛊毒日深,仿佛中了狐媚之术,夜半人静幽会,不知东方之既白。见了陈句山新宅里那狐仙久旷,更觉得自己身在福中要知福,题此《英华沉浮录》第十卷为《博览一夜书》。
     
  以上文字皆摘选自董桥先生《语文小品录》里相关的文章。

读《语文小品录》:

  作者:李怀宇 转载:中华读书网
  
    (一)
  
    一九八六年,余光中有感于台湾高雄的工业污染而写下诗歌《控诉一支烟囱》,题材如此严肃,语言却这么风趣,不禁让人莞尔。于是搜寻其他诗人咏烟囱的诗篇,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殷夫比喻革命者的意志“如烟囱般高挺”,郭小川赞美“烟囱吐豪气”,郭沫若更歌唱“一支支烟囱都开着了黑色牡丹呀”。从此我开始留意现实生活中的环保,文字天地里的绿意。一花一草,一树一石,一山一水,在现代化进程中似乎无关宏旨了。偏偏世间总有一些保持静观的固执者,一心希望在安装了空调设备的现代书房里,依然会有一盏传统的明灯照亮他的原稿纸和打字机。“世间花草树木最能体贴人心,现代都市高楼大厦林立,再不小心珍惜绿色生命,语言文字一定都随着枯死了。”董桥说。夜静,茶凉,月光如水,读这样古朴自然的文字,领悟这样别有会心的思想,的确是一种享受。
  
    董桥怀旧,在这个健忘的时代里,犹不忘“鲁迅的小楷,知堂的诗笺,胡适的少作;甚至郁达夫的残酒,林语堂的烟丝,徐志摩的围巾,梁实秋的眼镜,张爱玲的发夹”。笔下总是挥不去中国文化的熏陶,英伦游历的印记,以及对香港的深切关怀。满腹的心事,七分化作仁山智水间的烟云,剩下的三分凝成了文字。历经风吹雨打的枯木,渐渐在董桥的手中重焕生机,静悄悄长出郁郁葱葱的绿意。在这个世事变幻、物欲横流的世界,独成一道风景线。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董桥境界的高下,自在蓝天白云绿水之间。
  
  
    (二)
   
    龚定庵在北京,对戴醇士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外,有时苍然堕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也!”闲读董桥的《英华沉浮录》,禁不住说:“我心亦然。”董桥笔下,多是旧人旧事,乍看全无一点现代气息,细想今日世道文坛,不觉明白“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是至理。以此观之,《英华沉浮录》何尝不是另一种体裁的《双百喻》:“句句道着今日事”。当然,半生以新闻为业的董桥时时关注人间烟火,笔下还有对文字水平下降的针砭,对大众品味媚俗的感慨,对功利思想泛滥的棒喝,这些新鲜热辣的时事,却用精致高妙的笔法来品评,实在好玩。
  
    好玩之中,自有一种冷静的心态,不热衷,不执迷,因而时时有旁观的清醒,自由的思考。世人多向功名利禄处看齐,他却爱于日月山川中取法。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说:“日月迭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得此间之道,董桥自可纵情山水人文,沉湎于别有洞天的境地。然而传媒工作和著书立说天生是寂寞而孤独的工作,一个天天写专栏的人有时觉得闷了,难免“吹寒嘘暖,送往迎来”。于是金庸、余英时、金耀基、杨振宁、余秋雨们的音容笑貌便跃然纸上。毕竟是书生,此时的董桥温润可爱,心意全不在山水间,而在师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读其文,如与其人静夜闲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亦快哉!
  
    (三)
  
    当年董桥在《读园林》一文中说:“园林多么繁华都靠不住,用画用诗用文写出来的纸上园林反而耐看耐读。”初读时未解个中真意,后来扎扎实实地读了他的不少佳作后,才稍有所悟:园林之中,自有为文之道。若以技法而论,当世的读书人中,董桥是最善于移花接木的一个。无论是高人妙论,名士轶事,还是闺中笑谈,市井俗语,是外文名篇,古籍章节,还是领导讲话,时事报道,雅的俗的,黑的白的,只要有用,便可“拿来”入文。那些看似无甚关联的材料,如零零散散的花鸟树木、泉石亭台,一经他的手,顷刻间便建成了一座可圈可点的园林。满世界都在赶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满世界都在抒发跨世纪的豪言壮语,独独他在默默浇灌文化后花园的万紫千红,工余还吹一曲遥远的绝响。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董桥想不红也难了。
  
    今日的董桥已在意红与不红了, 一个诚诚朴朴的读书人,他始终相信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创造自己的见解和风格。大凡为文者都明白,始于摹仿,终于独创是一条必由之路。自古以来,“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的文字虽然大有可观,但世间善读书者何止千万,仅止于此如何能自成一家呢?董桥即便是一个高明的“拿来主义者”,没有突破和创新,再高明也高明不到那里去的。如今看来,《英华沉浮录》是其向既往挑战的又一成果。
  
    怀旧的董桥在不断创新中也渐渐变老了。园林之中,花木犹有四季,何况伤春悲秋的性情中人。文字总有岁月的留痕,渐老渐熟,自然求淡,求拙。闲来品赏启功的字,刘旦宅的画,张中行的文,便可预见明日的董郎模样。

内容截图:

IPB Image

IPB Image

书我要,下载先! http://www.books51.com/ 祝您开卷有益!


标签: ,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www.books51.com/245335.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语文小品录(10本全) (董桥)扫描版 董桥 → http://www.books51.com/24533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