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灵感来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故事围绕一个年轻的警官被任命为调查组主管,追查一系列残暴杀害女性案件的凶手展开。 《我是杀人犯》是一部心理惊悚片。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突然被抬到高处后,其自身的软弱与不断膨胀的野心如何撕扯内心的故事。故事围绕一位年轻警官展开,警方在多次搜查杀害女性的连环凶手无果后,成立了一个特别搜查小组专门侦查此案,而这位年轻警官则被提拔成了小组的组长。在某次抓获一名疑犯后,社会各方面都对他称赞有加。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个人极有可能根本不是那个杀人凶手。为了保存自己的名声与地位,警官开始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让无辜的人背上杀人犯的罪名。

导演: 马切伊·佩普日察
编剧: 马切伊·佩普日察
主演: 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 / 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 / 阿伽塔·库莱沙 / 马格达莱纳·珀拉斯佳 / 彼得·亚当奇克
类型: 剧情 /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语言: 波兰语
上映日期: 2016-09-20(格丁尼亚电影节) / 2016-11-04(波兰)
片长: 117分钟
又名: I’m a Killer

(人评价)
导演 :
演员:
类型:
制片国家/地区:
年份:

预告片、剧照等信息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911163/all_photos
http://movie.mtime.com/247273/
 

 
会员福利


标签: , ,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www.books51.com/2476.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我是杀人犯/Jestem Mordercą/I’m a Killer | 马赛·皮耶普莱兹卡,2016 → http://www.books51.com/247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已有 2 条评论

  1. books51
    2017/08/31

    前段时间看了两部波兰电影《沃伦》和《黑暗之家》,都非常震撼。这部又是我喜欢的连环杀人案题材,出来就马上看了。和同类的惊悚片区别很大,究竟谁是凶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将一个无辜之人变成凶手。看得和压抑,总是出戏,总想到呼格吉勒图和聂树斌。这部给8分。 

     上世纪70年代初,波兰的一座小城市,警察发现了一具被害的女尸。这已经是这一连环杀人案的第九名受害者了。  当警察查看被害的身份证明时,所有办案人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死者是波兰工人统一党第一书记的侄女。  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警方高层急于破案,于是抽调精明干练的中尉雅努什担任此案专案组的领导。  雅努什和老友庆祝职位的晋升,雅努什肩负重任亚历山大,而老友则认为这是出人头地平步青云的绝佳机会。 

     雅努什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希望尽快破案,不仅动用科研机构的计算机,进行数据比对,甚至向上级提出邀请英国专家对案件进行犯罪心理分析。72年的时代背景,当年波兰科技还挺先进的。  可是侦破不但毫无进展,凶手还是不断出击,又有两名无辜女性被害。  雅努什的上级不断向他施加压力,而他自己也感到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雅努什为了尽快破案,说服上级对此案批准了一百万的悬赏,不知道波兰的货币单位,剧情中说可以买房买车,估计是个不小的数字。可结果警局收到了成山的举报信,只不过是群众为了一百万碰碰运气,对案情毫无帮助。  恼羞成怒的雅努什命令警察假扮单身女子在街上游荡,同时布控大量警力希望可以诱捕凶手。  可就在当晚,在警察布控区域不到一百米的公园,又有一名女性遇害,被害人数上升到了十二人。 

     就在雅努什处于即将崩溃边缘之时,他灵光一现发现,公园在场人员名单和计算机数据分析后提取的名单中,有相互重叠的一个人,沃尔克。  深入调查之后,沃尔克嫌疑重大,可警方并没有发现直接证据,即使如此雅努什还是迫不及待的对沃尔克进行了抓捕。  沃尔克入狱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而警方也没有得到任何直接证据。可自沃尔克的入狱之后,再没有夜归的单身女子遇害,这更加坚定了警方的信心。  与此同时,雅努什不仅受到了上级的褒奖,也成为万众敬仰的英雄,荣誉和利益扑面而来,雅努什大有一步登天之感。可沃尔克是真凶吗?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犯? 

    这部的案情和时代背景跟奉俊昊的《杀人回忆》有很多相似之处,可电影的着力点却大相径庭,杀人回忆完全以案件侦破为剧情推进的线索,这部则不是。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一处,沃尔克已经被抓。谁是杀人犯对于这部来说并不重要。警察需要一个凶手,人民需要一个凶手,政府需要一个凶手,体制需要一个凶手,那么就应该有一个凶手被绳之以法。

    电影拍得非常克制,批判的色彩不浓。只是在尽量客观的还原那个时代波兰的社会现状,而这样的手法,比很多同类题材的韩国电影,声嘶力竭群情激昂要高明了许多。把思考的留白留给观众,是非对错有观众自己去判断,要深刻的多。

    同时雅努什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此类电影我非常讨厌体制内人物的脸谱化,好像这种人天生就是祸国殃民的败类,他们职务只是他们的社会属性。而他们自然属性仍然是一个人,同一社会属性不同的人就该都是统一嘴脸,不用这么小儿科吧。这部里雅努什可以看做浓缩着所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自私,卑鄙,懦弱,趋炎附势缺点多多,而且很好认,这类人我们现在生活里每天都能遇到大把。可他也有责任感,他想破案;当他疑惑时,也有挣扎的痛苦;他为沃尔克在狱中做的一切,不完全是为了诱供。就算是十恶不赦的人渣,身上也可能有一丝柔软的人性,雅努什有,演员演出来了。结尾处他告诉沃尔克不会死时,他是真心的,他没有掏出法官的照片。可惜他把自己那点脆弱的良知太当回事了,他只不过是巨大的体制机器中一枚渺小的齿轮,机器轰轰作响不停向前,一枚齿轮决定不了前进的方向。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悲哀不止体现在沃尔克身上,也体现在雅努什身上,可能少点,弱点,可也是悲哀。

    相似的案子我们有啊!比这部更有戏剧性,怎么还不拍电影,我等着看都着急了。

  2. books51
    2017/09/03

    这部影片作为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获得金爵奖最佳导演奖。 光看片名,我还以为这是一个罪犯的自白,没想到导演却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转而是正直警察如何在政治压力下“制造杀人犯”。 本片故事灵感来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 世纪70年代初,波兰的一座小城市,发生一起连环杀人案,而警方对此毫无进展。直到发现第九具女尸时,让警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死者是波兰工人统一党第一书记的侄女 连环杀人案闹得人心惶惶,不仅媒体说警察毫无能力;人们也越来越不相信警方,不得不组织妇女保护协会。 另一方面,警方还时不时收到凶手的挑战信。 警方高层急于破案,于是派遣年轻有为的中尉雅努什担任此案专案组的负责人。 这是一份苦差事,但如果能破案,也是雅努什平步青云的机会。 雅努什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希望尽快破案: 邀请英国专家对案件进行犯罪心理分析; 通过那时候还算先进的计算机,进行数据排查,找出可疑的嫌疑犯; 雅努什还说服上级批准一百万悬赏金,用于奖励能提供线索的群众。 可结果是,警局收到成山的举报信,只不过是群众为了100万碰碰运气,对案件毫无帮助。 而,计算机分析出420个符合特征的嫌疑犯,想一一调查简直如大海捞针。 这时候,又有两名无辜女性接连被害。 无奈之下,雅努什决定主动出击,让男警员假扮单身女子在街上游荡,加大警力准备诱捕凶手。 但是,凶手没有抓到,反而在离现场不到一百米的公园里又发现一名女性遇害。 就在雅努什苦恼之际,意外发现在公园里的名单与计算机分析提取的名字有重叠的一个人——沃尔克 根据调查,沃尔克有重大嫌疑:领居称他有暴力倾向,他的妻子还曾发现他在炉子里烧鞋子,他的鞋码尺寸也正好与犯罪现场的鞋印符合。 听起来,这并不是什么有力证据,但警方还是对沃尔克进行抓捕审问。 沃尔克被捕后,就再没有夜归的单身女性遇害,这让警方更加坚信沃尔克就是凶手。 另一方面,抓到“真凶”使雅努什受到了上级嘉奖,一下成了万民英雄,荣誉和利益都有了。 然而,沃尔克入狱后,拒不承认犯罪事实。 警方也没有找到更有力的证据,只能暂时关押,找到证据后再进行诉讼。 这时候,雅努什的心态发生了大转变。 影片刚开始他的人设是个正直的警察,一心只想找出凶手。 在受到万众敬仰、权力、利益的诱惑后,他自我膨胀了,沦陷了,并且越陷越深。 沃尔克入狱期间,他们又收到过凶手的挑恤信,却被雅努什强行压下。 这时候对警方、对政府而言,沃尔克是不是真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需要一个“真凶”,警方、政府需要一个“真凶”,哪怕他只是替罪羊。 雅努什这个人物刻画的非常好,他的情绪从焦虑、怀疑、兴奋到惶恐、不安,然后彻底麻木拍摄得极为细腻。 片名“我是杀人犯”,并非是片中的“吸血鬼”,而是那帮把沃尔克推向死刑,为了结案而结案的警察;为了颜面而定罪的长官;还有为了赏金而撒谎的妻子。 影片的最后,当其他人都在炫耀这场成功时,雅努什站在犯罪博物馆,面对着沃尔克的脸模时,虚伪的脸面和实体的模具在镜中相互映照,讽刺意味十足! 接着字幕缓缓升起“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