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索引

内容介绍

昆虫、气候、混沌理论,它们与经济学到底有何关联?本书作者保罗·奥默罗德认为,经济体就像一个社会有机体,实际上是一套生活在混沌世界中的复杂系统。传统经济学对消费者、产品市场、政策效果和商业周期的预测总是出现错误;因此对政策制定者们和商界人士而方,他们需要接受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考角度,和一套不那么沉闷的理论方法——这就是“蝴蝶效应经济学”。

《蝴蝶效应经济学》通过贴切的比喻和浅显的推理,把最新的经济学成果展现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跨学科的角度,去理解从最普通的流行音乐、热门电影,到家庭、企业乃至商业周期的丰富多彩的经济现象之谜。


蝴蝶扇动翅膀,传统经济学的大厦随之轰然倒塌。

经济世界到底是如何运行的?是否如正统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它就像一部没有生命的机器,可以理解、可以操作、可以预测呢?

这样的尝试已经破产。

与经典的看法相反,经济世界如同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极端的不确定性和预测的不可能性才是其真实面目。从生物学那里,作者借鉴了蚁群觅食的试验,形象地说明了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差异,分析了社会生活复杂多变、难以捉摸的本质。

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地球的另一端就爆发风暴。与之相似的是,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也都是徘徊在无序状态边缘的混沌系统。这样的世界并非完全不可预测,但传统的机械主义的方法已经黔驴技穷。相反,从最普通的蚂蚁行为的模拟中,我们却可以找到可靠的分析方法,从看似纷繁芜杂的现实中整理出逻辑和规律。

通过贴切的比喻和浅显的推理,本书把最新的经济学研究突破展现给了普通读者,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跨学科的角度,去理解从最普通的流行音乐、热门电影,到家庭、企业乃至商业周期的丰富多彩的经济现象之谜。


作者: 奥默罗德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06-9-1
页数: 238
定价: 20.00元
装帧: 简裝本
ISBN: 9787508607085


作者简介 · · · · · ·
保罗·奥默罗德,英国经济学家、畅销书作家,先后毕业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曾担任《经济学家》杂志经济评估部主任、亨利预测中心负责人、伦敦和曼彻特经济学客座教授,现任后正统经济学会主席。奥默罗德先生既是经济学前沿领域的代表人物,又是一位善于把高端知识普及给大众的好手,他的另外几本著作,包括《经济学的死亡》、《演化与灭绝》等都在国际上大受欢迎。

 



会员福利

资源无源时,可利用百度网盘 & 迅雷云盘取回

此内容仅供注册用户。请 %登录%.

神秘内容,请 登录 / 注册 后查看

会员可见全站福利 !


会员福利


标签: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www.books51.com/766.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蝴蝶效应经济学 – 奥默罗德 → http://www.books51.com/76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已有 3 条评论

  1. books51
    2017/06/19

    书中的一些观点:

    1)真实用户和潜在用户之间并非绝对的割裂,而是存在一个无法预知的临界空间。这个空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蝴蝶效应,且规模不小。

    2)西方很多所谓先进的经济预测理论,依赖的是机械逻辑和还原论,从原理上就根本错误。

    3)通过对微观个体的研究,自下而上地建立新的混沌模型,有可能逼近真实的经济状况。

    我的进一步思考:

    1)现实社会中的很多显性的因果逻辑,其实只是各种蝴蝶效应无限叠加后产生的均衡态。

    2)操纵蝴蝶效应,将使得实现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可能,但需要掌握基于微观层面的原发性的技术、策略和商业模式。

    问题就是:该怎么操纵蝴蝶效应?

  2. books51
    2017/06/19

    超越传统的边界

    《蝴蝶效应经济学》强调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社会是有生命且可以适应和学习的生物。当然把社会当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并不是很新的见解。社会生物学这门学问已经把这个思想发扬光大了很多年。如果从经济学上进行刨根问底,也不难从《国富论》的片言只语中读到这类想法。关键是从古典到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强化了“经济人”的假设,并且加上了诸如偏好稳定等假设,从而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机械原子式的人。

    比如说,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一个人作出决定是理性决策,而且其偏好不会发生变化。但现实中个人受他人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实际上,整个咨询行业差不多就是因为人有接受他人意见的需要而兴起的,不过传统的经济学要解释这一点,就不得不在“经济人”假设上有所放宽,而这恐怕会动摇整个“经济学”的大厦,当然这可能正是传统经济学担忧的。

    对奥默罗德这样的经济学家而言,没准正希望暴风雨早点到来。这也是本书取名《蝴蝶效应经济学》的理由,蝴蝶扇动翅膀,传统经济学的大厦便轰然倒塌。经济学假设上的微小变化,足以改写经济学的历史了。奥默罗德是有雄心的,早在1994年,他就写了一本叫做《经济学之死》(The Death of Economics)的书,批判了传统经济学的视角。而此次携“蝴蝶”重来,除了批判传统经济学之外,更注重建构一门新的基于复杂理论的新经济学。

    不同于传统理论假设人是“工具理性”的奴隶,奥默罗德认为人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在亚当.斯密的论述中,这被称为“体面生活的影响”,也就是邻居的有无决定了你的消费水准。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成了一种目标,但这的确是受他人的影响才产生的一种目标。

    奥默罗德深知对大众介绍一种新的理论,必须考虑其被接受的程度。因此他开篇用一个蚂蚁的故事来捕捉人心。用两堆同样的食物放在离蚂蚁窝等距的地方,蚂蚁会如何取食?这个例子很容易让人想起布利丹的驴子的例子,布利丹驴子的故事是说放两堆等距的干草在一头理性的驴子面前,驴子会如何决策。传统的经济学认为理性的驴子由于无法决定何者最优,结果会饿死。当然蚂蚁看起来比驴子聪明很多,第一只蚂蚁的取食可能是随机的,而跟进的第二只蚂蚁有更多选择,它可以沿着第一只蚂蚁留下的印迹前行,或者自己去寻找第二堆食物。而第三只蚂蚁除了沿着第一只的痕迹外,还可以沿着第二只的痕迹,或者自己去找食物。也就是说,这通常意味着有三种简单的规则来约束蚂蚁的取食。

    理论上蚂蚁在两堆食物取食的比例是一半一半,不过实验数据表明任何结果都有可能,利用计算机仿真,很容易解释这种结果,一只蚂蚁的偶然选择就会影响后面的蚂蚁,出现多种结果而趋于混沌的局面正是真实世界的写照。而传统经济学的假设无疑不那么真实,相比于蚂蚁模型,缺乏解释力。而用蚂蚁模型比照现实,却能发现其比传统经济学更有说服力。

    奥默罗德把蚂蚁模型扩展到行为者模型,应用到犯罪问题中,发现与现实的拟合要好于新古典理论。对犯罪问题的解释有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在先,虽然本书也是一本普及性著作,但两者的分野还是很明显。列维特始终还是坚持经济人假设,比如在解释监狱能不能减少犯罪的时候,统计数据可以告诉我们新增犯罪并没有因为监狱的增加而减少,而且数据还表明惩罚严厉与否与犯罪率高低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列维特由此认为监狱的作用不大。但实际上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作用不大。

    而在奥默罗德看来,这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人会相互影响的缘故。在一群人中,犯罪分子数量较多,那么整体上这组群体的犯罪率可能会更高,因为犯罪分子会影响潜在的人成为罪犯。例如把人分为不可能犯罪的,潜在犯罪组,以及犯罪组,并加上两条简单的规则,一个群体内犯罪分子越多,其他人转化成罪犯的可能性越大;反之,犯罪分子改邪归正的可能性就越大。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惩罚高的时候犯罪率也可能高,而在惩罚低的时候犯罪率也可能低的情况。

    同样的分析框架也可以应用在家庭问题上,贝克尔在《家庭论》中解释过家庭的起源,主要是基于组建家庭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不过贝克尔的理论则无法解释在经济萧条以及繁荣的时候,结婚的人数都可能很多的现象。而奥默罗德的解释就稍有不同了。经济诱因并不是唯一的考虑,在单身、已婚以及离婚的分组情况下,加上离婚法的严厉程度、经济诱因等,能更好的模拟现实中的家庭数量变动情况。

    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经济学所谓的预测往往失利,是因为将假设的理性人当成了机械的行为者,而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实际上,正如奥默罗德揭示的那样,对经济进行预测是愚不可及的行为,应为这种复杂系统无法进行预测。正如同蝴蝶效应一样,微小的行为在自增强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大变化。

    蚂蚁的简单行为规则就会影响其取食分布的数量,个人与厂商的简单决策也会产生出复杂多变的经济世界。奥默罗德认为经济无法预测自然就不能控制,政府的种种调控说辞无非只是出于一种幻觉。在对待政府的态度上,奥默罗德与传统经济学者倒是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他们的理由大不相同。

  3. books51
    2017/06/19

    市场:捉不住的蝴蝶

    题记: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混沌的边缘,对经济的预测与控制很可能只是幻觉。

    面对两堆完全一样的食物,蚂群该如何选择?左边还是右边更吸引蚂蚁?

    这就是经典的蚂蚁行为模型,这不是脑筋急转弯,凭空猜想是没有意义的,数据可以说明一切。在八十年代,昆虫学家曾反复进行这个试验,试图从中找出规律。理论上蚂蚁分布的概率在50:50,可是在进行无数次试验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任何分布都是有可能的,其中规律就是完全没有规律。原因何在?因为蚂蚁之间可以通过如唾沫之类的化学物质互相影响,所以在取食物过程中,某只蚂蚁的偶然决定,就影响了一群蚂蚁,效应就很可能如多米诺骨牌那样传递下去,影响其他蚂蚁的选择,随机性不断放大,数据呈现波动现象。

    人群亦蚁群,把上面一个模型换成经济学模型的话,可以说明就是当事人的行为受到其他人行为的直接影响,在短期内,市场无法预测,甚至连趋势也难以确定。这就是英国经济学保罗 奥默罗德最新观点,他曾任<<经济学家>>经济咨询小组负责人,算是后正统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还写过一本轰动不小的《经济学的死亡》。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充满互动与反馈急骤,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经济生活更类似有机的生命体,其间各个独立部位的复杂作用以及各种偶然因素的累积让经济产生非线性效应,充满极端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我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混沌的边缘。

    “蝴蝶效应”最初是来自气象学上的一个术语,表示一只美洲蝴蝶的颤动可能导致欧洲的巨大风暴,后来被经济学家广泛引用来解释全球市场的复杂相互作用,比如泰铢的一次贬值引发了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所以保罗 奥默罗德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形象地命名为蝴蝶效应经济学。

    也许这个观点让很多人不以为然,毕竟大家都自以为比蚂蚁聪明的多,但是单以金融市场为例子就可以挫败我们可怜的自尊。八十年代中期的美国,长期稳定导致美元持续高涨,所有的财经报刊都充斥着经纪人宣称美元过高的言论。虽然这时理性的选择是抛出美元,但是美元还是继续被买进,最终导致了1985年美元大崩盘。类似的例子还有荷兰郁金香狂潮、英国南海泡沫等等。

    金融市场在正统经济学眼中,是存在合理价格配置的有效市场,资产价格也会反映其基本价值,所以当美元过高时候市场会自动出清。然而,事实往往相反,资产价格影响人们的预期,但是人们的预期又反过来决定着金融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由于金融市场信息的瞬间万变,加速了价格的波动,导致预期与基本价值的脱节。耶鲁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希勒统计,美国一个多世纪的股价一直脱离红利,泡沫时期市盈率更是一飞冲天,比如1929年大崩盘时市盈率为33倍;1966年股市坍塌时市盈率达25倍;新经济最高时纳斯达克冲高到5078点时,市盈率达45倍。

    社会也不过是放大的金融市场,是一个更为灵活负责一个反馈系统。传统经济学往往把经济视为可控制预测的机械,但是如果经济行为越接近蚂蚁模型,那么预测短期经济周期以及经济增长就是徒劳之举,政府的调控往往只是出于控制的幻觉。如同蚂蚁的行动导致了总体的波动,在市场间,个人与厂商采取的决策导致了经济的萧条,繁荣与周期。大量的个体行为导致了经济短期预测的失败,萨缪尔森也曾感叹微观市场有效,宏观市场无效。

    蝴蝶扇动翅膀,传统经济的大厦真的摇摇欲坠了吗?我想对于大多人,他们更需要对市场控制的幻觉,这或许已经是另一种宗教。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