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索引

茅于轼版简介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3版)》共有44个标题,各成体系,作者用每团体都能够有的经历来阐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平衡、通货收缩、价钱与资源配置、内部效应、国际贸易等根本实际。尤其着且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买卖费用,留意引见市场经济的文明、法律、品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恪守的根底。它引导读者考虑剖析、含英咀华,从而领会出能本人审握的的经济学来。
任务忙碌的读者,只需片刻空闲,就可以读上一两篇,有工夫再作考虑和剖析,必能有所播种,使你的”知识人生”更臻完美。简介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3版)》共有44个标题,各成体系,作者用每团体都能够有的经历来阐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平衡、通货收缩、价钱与资源配置、内部效应、国际贸易等根本实际。尤其着且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买卖费用,留意引见市场经济的文明、法律、品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恪守的根底。它引导读者考虑剖析、含英咀华,从而领会出能本人审握的的经济学来。
任务忙碌的读者,只需片刻空闲,就可以读上一两篇,有工夫再作考虑和剖析,必能有所播种,使你的”知识人生”更臻完美。

+

金明善版简介
《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经济学家茶座》出版9年来(第一~39辑)之精品栏目“生活中的经济学”中的文章优中选优,选出精品文章近100篇。读《生活中的经济学》听海内外著名华人经济学者跟您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


作者: 茅于轼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7-6
页数: 343
定价: 33.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810798716

+

作者: 金明善
出版社: 山东人民
出版年: 2009-3
页数: 398
定价: 38.00元
ISBN: 9787209046725


作者简介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1929年出生于南京,抗战时辗转于大后方,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20余年从事铁道机车车辆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93年退休后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曾在北京经济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研究生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院校教授经济学,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经济学研究。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现任国内外十二种杂志的主编、顾问编辑和编委,2008年1月被聘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特别顾问。曾入选美国Marquis1993至1995年世界名人。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经济学的智慧》等书。发表了几百篇有关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能源、环境、道德等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会员福利

资源无源时,可利用百度网盘 & 迅雷云盘取回

此内容仅供注册用户。请 %登录%.

神秘内容,请 登录 / 注册 后查看

会员可见全站福利 !


会员福利


标签: ,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www.books51.com/795.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生活中的经济学 – 茅于轼 + 金明善版 → http://www.books51.com/79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仅有 1 条评论

  1. books51
    2017/06/20

    茅于轼版评论:
    “我们需要的是铲除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完全消灭贫富差别”

    茅于轼先生曾以一篇“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而横遭一些人的口诛笔伐,被他们指责为富人阶级的喉舌,既得利益的代言人。

    如你所知,对基本概念的精准定义是一切讨论的基础。不然,双方都貌似雄辩滔滔,口水飞溅地对同一话题激烈争辩,但其实只是自说自话,言不及义。既无助于辨明真理,也享受不了智力交锋的乐趣。

    在《经济活动中的是非观(下)》(收录于《生活中的经济学》)中,茅于轼将他的富人定义为“靠勤劳、创新、敏捷、灵活而致富”的人。这种人其实越多越好——这证明了一个人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诚实劳动、勇于创新、慧眼识商机而非旁门左道、投机钻营而成为有钱人。这种人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

    但中国人仇富心理根深蒂固,已经积淀成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一提起富人,就马上联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词。这种情绪稍加挑动,就成为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政治资本。

    茅于轼认为,我们需要的是铲除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完全消灭贫富差别。事实上,我们有过几乎完全消灭贫富差别的历史。几十年前尚在计划经济中的中国,时髦的口号是“兴无灭资”,国家一穷二白,国民一贫如洗(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仗义疏财,去慷慨资助其它的社会主义小弟弟,扯远了)。貌似是公平的天堂,实则是人间的地狱。现在没有人再相信“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鬼话了。让众人都受苦的社会正义是邪恶的。

    事实上,只要我们还坚持按劳分配的,贫富差距就不可能消除——勤劳聪明而有胆识的人总会比懒散愚昧且不思进取的人更富足。这才是社会的常态。

    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不法致富总会越来越少,诚实致富总会越来越多。这才是一般人的出路。何怀宏是一篇访谈中提出:“我主张法治,法治应该优先于民主,因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话,肯定也要走向民主之路,通过法治来训练民主的观念、民主的民情。”一群穷人如果三餐不继,他们将更多地考虑如何果腹,而不是天赋人权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用法治保证他们拥有依靠自食其力而出人头地的机会,或许这比其它更为重要。

    我一直都坚持认为,富足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