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司机( 2017 )

◎简  介

《出租车司机》讲述了搭载 德国记者Jurgen Hinzpeter,偶然来到光州的出租车司机金四福身上发生的故事。Jurgen Hinzpeter1980年5月作为 德国第一公营广播ARD-NDR的驻 日本员工用影像记录了光州事件,并创作了《蓝色眼睛的目击者》一书,让全世界了解到5.18光州惨案,还于2003年在 韩国获得了新闻大奖。领奖当时,Jurgen Hinzpeter还特别提到了出租车司机金四福,“我要感谢80年5月带我到光州,并给我做向导的勇敢的出租车司机金四福。”Jurgen Hinzpeter于今年1月离世。

而当年搭载Jurgen Hinzpeter的金司机则勇敢的在光州的小巷内甩开了戒严军队,将十卷胶片安全护送出了光州。宋康昊褪去《思悼》的皇帝外衣,将在《出租车司机》中变身出租车司机,回归演绎他最擅长的小人物角色。此外,刘海镇和最近凭借《社交恐惧症》《请回答1988》等影视作品崭露头角的新秀柳俊烈也将加盟该片,出演反 政 府 军角色。

《出租车司机》由SHOWBOX投资发行,《义兄弟》《高地战》的导演张熏执掌拍摄,这是张熏导演在《义兄弟》之后时隔五年与宋康昊的再度合作。

(人评价)
导演 :
演员:
类型:
制片国家/地区:
年份:
会员福利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www.books51.com/9329.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出租车司机 | 张勋,宋康昊 (2017) → http://www.books51.com/932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仅有 1 条评论

  1. books51
    2017/09/29

    电影内外的三种价值

    1.《出租车司机》之于韩影

    今年商业韩影无论从质量还是票房上,与去年相比多少都令人感到失望。入围戛纳的《玉子》、《不汗党》、《恶女》三部,由于发行问题或本身质量问题,都没能像去年三部一样发挥出令人惊艳的电影节效应。《军舰岛》等一部部大片在费力宣传之后,迎来的却是不尽人意的口碑和票房。就这样疲软了大半年,直到8月份《出租车司机》才终于冲出重围,目前观影人数破千万,跻身韩影票房纪录前十。坦率地讲,个人并不认为《出租车司机》是一部带来惊喜的佳作,但如果要列一张今年年度必看韩影列表,那么它绝对不容遗漏。

    这么说绝不是对影帝宋康昊的盲信,也不是对“千万电影”名号的盲从。推荐本片的第一点原因尽管有点可笑,但丝毫不夸张地讲,今年韩国商业片整体质量确实太糟糕,仿佛陷入了烂片魔咒,不少片子既有好演员、在场景、美术、摄影、宣传上也大费心力,最后却连故事都没讲好,结果自然难以避免地扑了街。放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看,《出租车司机》显得愈加可贵。第二点,就电影本身而言,主人公万燮(宋康昊 饰)的外部人视角非常可取,电影并非从政治,而是从人性出发讲述了混乱时代中小人物的彷徨与选择,跨越国籍、地域、语言、社会阶级的人与人的连接,也是一次关于历史的警醒。

    1979年10月,独裁总统朴正熙遇刺身亡,12月全斗焕通过政变夺取军权。次年5月,全斗焕宣布扩大戒严令,禁止一切政治活动、国会活动,在光州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于是全斗焕政府派出部队进行暴力镇压,造成数百人伤亡,几千人受伤。成功镇压示威后,全斗焕通过被操控的选举当选了总统,开始了七年的任期。而光州事件直到1996年才在法律上正式获得了平反。《出租车司机》讲述了1980年“518”光州民主化运动中,出租车司机万燮搭载并帮助德国记者欣茨佩特从首尔进入光州拍摄记录了这一事件的过程。

    由于讲述了与光州民主运动有关的故事,《出租车司机》在韩国没少遭骂,被一些极右派们称为“政治电影”、“左派电影”,甚至导演的政治倾向、电影上映的日期也成了这些人公然讨伐的目标。韩国大概是左右派对立最为明显的国家之一,从80年代起两阵营的地域区分就十分明显,到今日仍是如此。作为民主运动及进步思想传播的起源地,光州以及它所在的全罗南道却是韩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受到了不少地域歧视。两位独裁总统朴正熙、全斗焕均是庆尚道出身,他们在任时期大力发展经济,许多政策也向庆尚道地区倾斜,于是韩国的地域政治分化就变得更加明显。去年金秀玹导演的《我孙子最棒》讲述了一老一少两个极右派伙伴的故事,也反映出了韩国民间左右派对立的畸形政治生态。

    最后一个原因:本片在韩国电影对社会和历史的表现自由上具有特殊意义,在朴槿惠政府“黑名单”的公开,执政党派和总统的更迭后,某种程度上韩国艺术界也进入了表现自由的一个新阶段。《出租车司机》并不是一部政治电影,只是与韩国民主化运动史上的痛点有关。之前有过的直接描述光州事件苦痛历史的电影也是凤毛麟角。23年前张善宇的《花瓣》讲述了同时期背景下的少女受难记,10年前金志勋的《华丽的假期》也直面光州锦南路的武力对抗。然而,这部电影之后的10年间,是韩国右派保守政党重新执政的时期,直到去年朴槿惠被弹劾下台。这期间关于民主化历史的电影更是寥寥,不少导演反而开始拍“抗日”大片,日占时期题材以及古装题材在影院风行,这难道是种巧合吗?

    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2013年宋康昊主演的《辩护人》,只不过其中光州事件并非主背景。不幸的是,宋康昊却因为出演该片,被朴槿惠政府列入了文艺界“黑名单”。而如今,新总统文在寅和宋康昊,及片中记者原型欣茨佩特先生遗孀共同在一家影院观看了与光州事件有关的《出租车司机》,这大概是此前十年间韩国人难以想象的光景。尽管很难断言新政府是否能够完全清理积弊,并致力维护艺术家的表现自由,但“黑名单”公开和左派政党的回归确实带来了大环境的更新,前十年中受到压抑或制约的社会及批判题材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渐次登场。因此,《出租车司机》只是一个开始。

    2. 局外人的选择

    在电影杂志的采访中张勋导演表示,他所选择的出租车司机的视角与现今观众的视角是一样的。片中的司机万燮是光州事件的局外人,而观看电影的我们也是未曾经历过这一历史的后来人。

    万燮只是一个努力赚钱养家糊口的单身父亲,拖欠的房租一直还没交上,在修车费用上与师傅讨价还价。他一听说有外国人为往返光州的行程给出10万韩币的天价,不顾自己英语多烂,从餐馆飞奔而出忙不迭地开车去抢单,载上了这位本不属于自己的乘客。在出租车起价仅为500韩币的80年代,10万元究竟价值几何?根据物价上涨倍率计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66万韩币(2万人民币左右)。所以万燮开始这段行程的原因仅仅是钱,他对政治运动毫无兴趣。前半部分中他带着讽刺地口吻评价那些示威学生,“是为了去示威才上大学的么?”。作为普通小市民阶级的出租车司机,他无法理解那些走上街头示威的知识青年们。对他来说,与女儿一起过着安定幸福、不缺吃穿的平凡生活已经是最大的所愿。

    搭载记者彼得费尽心机进入了被封锁戒严的光州城后,他们目击了城内的暴力、流血、死亡。起初他一直仍挂念着钱与女儿,在示威时一直是一个旁观者。但随着一天的经历,他与彼得、在植(柳俊烈 饰)等人渐渐亲近。在政府暴力镇压示威,大路上年轻人纷纷受伤倒下的时候,万燮终于选择将车子开出,一同参与到了救助中。

    与其说《出租车司机》是一部“政治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讲述人性故事的电影。因为片中传达的并非80年代或当今的某种政治倾向、社会思想。作为局外人的万燮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见,尽管他对政治运动毫不关心,但他跟随内心的指引,做出了这一选择。他施救的原因绝不是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理念——他甚至可能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对于“帮助示威者”的这一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也已经不再重要。

    语言的隔阂使他不曾与彼得进行过顺畅的交流,夜宿光州时他们与在植等人一起也只聊了一些日常话题。在没有进行过深刻交流的情况下,他对示威者的政治观念和诉求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这里其实有些问题值得思考:当我们选择某一阵营时,彼此间是否一定需要真正通彻的理解?而《出租车司机》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可能:超越国境、社会阶级,超越语言、政治,会存在这样一种出于人性之善的相互理解。

    万燮开车挺身而出的行为绝不是达到了某种透彻的政治思想觉悟,因此他为了女儿为了自己后来选择独自离开光州。出了城则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通信被切断的光州与外部完全失去联系。外部的人们只能通过猜测和仅有的受控的媒体来了解,在那个城市里究竟正在发生着什么——除了目击一切,刚刚逃出的万燮,没有人能够了解那里的真相。

    某些电影因故事和高潮而存在,而有些是因一个场面,一句台词,甚或其中的一个瞬间而使整部电影丰盈。在我看来,《出租车司机》中最华彩的部分,并不是在于激动人心的末尾公路追车段落,而是万燮改变心意,调转车头重新开向光州的这一瞬间。在他听着音乐,落下眼泪,改变决定,调转方向盘的时刻,是多么真实的一个平凡人——自私贪利,但内心最深处善良与道义的光芒使他他在几经挣扎之后终于改变了决定。即使说《出租车司机》是一部仅仅为了这一瞬间而存在、而拍出的作品,也并非言过其实。

    当然,电影中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部分。比如搭载老人去医院目击友人的死亡这段安排略显老套和刻意;还有对记者彼得这个人物的刻画,比起万燮而言真的弱了太多,于是这个外国人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具备个性气息的东西,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大部分时间他只是个外国人,只是个在拍东西的记者,除了使命感责任感之外他似乎一无所知。最后变成了一个为了存在而存在的记者人物模型。所以整体而言,感觉托马斯·克莱舒曼像是在背着摄影机打酱油,或者说是在给宋康昊做绿叶。另外,电影对政府方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较为失败,变成了反派突然就开始抓正派的戏码,就刻画的方式而言,让人难以分清这群人究竟是政府还是黑帮——或者说,在导演或编剧的设定中,那个时代的政府可能本来就与黑帮没什么差别。

    最后一段追车段落也显得有些太过套路,几乎令人出戏。障碍、反派、牺牲者、存留者。在真实的历史上也许会是另一批人,以另外的方式牺牲。但不可否认的是,必然有流血,也必然有一组布满血痕的群像。今日的民主与和平,若不是穿过这些血肉之躯,也绝不可能真正抵达我们。

    3. 跨越历史的寻人启事

    电影改编自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正是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德国记者得以完成拍摄,顺利带胶片离开韩国。而后当这些内容通过舆论在世界范围内公开,对韩国的民主进程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韩国在光州为欣茨佩特建立了一座纪念碑。无论是欣茨佩特自己,还是电影制作团队,他们为寻找这位在历史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出租车司机费劲了心力,但都一直未果。

    然而,在电影上映之后,推特上一位用户的发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是金砂福的长子。昨天我们兄弟看完了这部电影,感觉就像一直在我内心的英雄终于出来了一样。对于没有忘记家父并寻找他的欣茨佩特先生致以感谢,也为已去世的家父祈祷。感谢电影制作团队的所有人。”

    经过调查和取证,这段漫长的寻人之旅终于有了答案,关于这位真实存在过的司机金砂福的更多资料也逐渐露出水面。在电影制作前期,导演及团队手中的资料十分有限,因此只能一部分还原当时的故事,并加上大量改编。现实中的这位金砂福师傅,其实与电影中宋康昊饰演的人物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首先,这位金砂福并非个人出租车司机,而是归属于朝鲜酒店的专门司机;其次,金司机的英语绝不是片中搞笑的三脚猫水平,事实上他精通英语和日语,因此也接过许多外国记者;另外,他的经济状况也并不差,根据资料记载,他个人名下有三辆高级出租车,专门接待酒店贵宾;而且,根据其子透露,父亲生前一直对民主化十分关注,阅读进步思想书籍,是一位人权主义者。

    《出租车司机》的末尾部分有一段人物真实原型德国记者欣茨佩特的视频,在电影准备期间,张勋导演找到他拍摄了这段录像,问他想要对那位出租车司机说什么话。这位老记者沉默许久,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我很想你。”遗憾的是,这也成为了欣茨佩特先生与我们的最后一次相遇。在电影尚处于制作之中的2016年1月,欣茨佩特先生在德国与世长辞。直到临终,他都未能找到30多年前的那位金师傅。

    本月6日,推特发言的金砂福长子金承必(音译)到光州参加了欣茨佩特的追悼展。尽管人们常说电影是电影,现实是现实,但《出租车司机》却成为了一种跨越历史的“寻人启事”,了却了逝者遗愿。这一次,在现实中曾被遗失的,通过电影水落石出。

    雷米
    한예종천장관,首尔
    2017年9月15日凌晨1时1分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