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专区切换至【手机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切换本帖至【手机版】


作者: admin
查看: 200|回复: 0

主题标签Tag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一炮走红的国家 探寻下一个经济奇迹 [PDF]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7-6-16 01:5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查看: 200|回复: 0
<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长期增长的神话
第二章 中国的成长狂欢与温和衰退
第三章 印度——希望与失望的熔炉
第四章 上帝是巴西人?
第五章 墨西哥的大亨经济
第六章 俄罗斯——只有上层才有空间
第七章 欧洲的甜蜜地带
第八章 土耳其的自由发展之路
第九章 亚洲小虎经济的轨迹
第十章 金牌获得者——韩国的持续繁荣
第十一章 争取民主与自由的国度——南非
第十二章 第四世界
第十三章 狂欢之后,各自为战
第十四章 西方集体复兴与新兴国家个体崛起
致谢                                       



0 0

主题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7-6-17 02:58:17 | 只看该作者

《一炮走红的国家》的笔记-第1页

作为作者的第一本书,还是很有质量的。但翻译的书名不好,不容易畅销。
无疑,作者深信美国仍然保持有无以匹敌的竞争力。作为中国人,如何避免作者预言的发生,让中国梦变成现实而不是幻梦,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城镇化,强化教育,深入改革。
VII 增长游戏的全部内容就是超越预期以及同等收入水平的竞争对手。而很多被看好的国家纷纷掉队。
p7 世界范围内的easy money洪流,仍在自由流动。大多数块钱都流入了投机性石油期货、主要金融中心的高档地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性投资,导致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削弱了世界各地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者不得不把收入中很大比例用来满足能源和住房需求。
p14 关注的指标:人均收入水平、排名前10的富豪名单、激进政界人士的言辞、黑市的货币交易价格、当地商人把资金投往海外还是国内、大型垄断企业的利润空间、二线城市的规模。
p28 (中国财富净值超过100亿美元的隐形富豪有多少?)
p29 (中国的真正动力是文化?科技和制度的升级是未来的驱动力)
(从作者对中国和印度的评述可以看出他的视角是投资者,而非政客)
p46 贪污会导致通货膨胀:它让资金远离了生产性投资。
p47 亿万富翁应该面临上层的竞争和流动性。理想情况是:他们的财富应该主要来自生产性的经济行业,而不是依靠于政客的亲密关系。创造性破坏是繁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因为拥有广泛人脉的既得利益者可以从现有体系中获得一切。
p49 中国对财富接近100亿美元的富豪的行为和交易给予了格外的关注。
(这本书对于了解周边的俄罗斯、印度、土耳其、韩国等国家还是很有用的,有很多很中肯的观点)
p64 巴西对于稳定的渴望。
p71 巴西,世界上利率最高的国家的银行家,跟资金几乎免费的国家的投资者根本无法沟通。
p90 俄罗斯折扣。
p137 印尼财团不再想控股银行,不想放债人和负债人在同一屋檐下导致风险。
p155 档危机袭来时,日本仓促地保护现有经济体系,而韩国则行动起来,打破旧有的经济体系并开始重建。
p157 韩国具备在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的罕见能力,让其自成一派。韩国和中国台湾是全球经济竞赛的金牌获得者,是经济史有记录以来连续50年经济增速高于5%的仅有的经济体。
p159 韩国消费者的负债冲动。
p162 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迅速复苏,显示了对于创造性破坏的认同。(中国在面临类似情况时,更多的面对着共同富裕和保护国资的纲领压力)
p163 中国的崛起引发了究竟是民主体制还是集权体制更能刺激增长的激烈讨论。我的感觉是政治体制的重要性远比不上领导人的动力和远见。但在公司层面,三星和现代等家族企业的兴起为集权体制可以非常有效的论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p171 韩朝统一将给中国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
p190 “第四世界”涵盖的范围不时用贫穷程度,而是以法治或者法治的缺失来定义的。(这实际上才是作者在本书的一个重要创见)
p203 越南领导人如此迷恋于维持与中国相当的增长率,不断地向经济投入超过其自身处理能力的资金。越南不会成为下一个中国,除非它开始修建公路,港口,成立稳健的公司对大量的投资加以利用。
p204 中国在任人唯才方面比越南好得多,因为内战距离现在已经很久远。(然而这一论断仍需不断进行检验)
p208 作为这个星球上最为成功的新闻周刊,<经济学人>成为一个表达共识的声音,其封面报道反映了当时的公众意见。(注意其利弊,并如何利用)
p209 手机银行的成功让处在经济底部的人们能够进入现代金融世界,而不需要成立任何一家银行。
p230 中国对能源的依赖严重损害了生产力。
p247 作者对于未来十年可能脱颖而出的国家的预测很有用。但是在对中国的评价方面,过于执着于人均收入,而忽视了中国巨大的人口和城乡差异。
p249 痛苦指数的不断上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7-6-17 03:02:56 | 只看该作者

读后感

本书作者叫夏尔马,我从来没听说这个名字,若是夏加尔或洛尔迦或帕尔马或马戛尔尼可能还熟悉些。他是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股票市场业务的投资人,这本书是他在一些媒体开设专栏的合集,谈论的都是一个问题:未来,哪些新兴市场的投资能够获得超额回报?因此,本书的对象不是我这样坐而论道的普通读者,而是那些手握重金的、精于算计的、西方世界的有钱人。我一向不怎么读财经类图书,主要是因为这类书往往包藏货心——不是错别字,是通货的货——定力不深的读者很容易会滋生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觉得半部财经书能闯天下。但是,不得不承认,《一炮走红的国家》这本书相当吸引我,因为我长期习惯了用人文学科的眼光去看世界,这本书却很少从这一角度出发观察世界,因此对我的知识结构也的确是一种补充。
  作者的投资思路并不复杂,简单的说,就像买股票一样,把每个国家看成股市,如果这个国家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就如同股市大盘好一样,大多数投资都会有不错的回报,反之亦然。于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各个国家经济大形势的分析及预测。那么这本资本家写给资本家的投资指南,在我眼中则变成了一本当代经济学的国别史。我最近同时在读《国家的常识》,很多国家在两本书中都出现了,后一本书恰好补充了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运作概况。两相结合,两本书都读的很有趣。下面想分别说说书中提到的几个国家。
  
  关于中国。第二章特写中国,但中国贯穿全书。作者谈论任何一个国家都离不开与中国的对比或考虑中国的影响。这几年,外国人无论是在国外唱衰中国以博取好处,或在国内奉承中国以博取好处的时代几乎一去不复返了。作者两者都不是,他肯定了中国的“成长狂欢”而认为下一步将“温和衰退”: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如此庞大,劳动力成本上升(p135:2010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几乎是泰国的两倍,比菲律宾高3倍,比印尼高4倍),制造业疲软,“邓小平时代的终结”意即福利支出的大增,因此未来一定会着陆,经济会放缓,但不会崩溃。考虑到中国过去吞噬原材料并抬高原材料与能源价格的能力,那些靠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的新兴市场也一定会随之衰退。他的潜台词是:投资者最好不要寄希望于中国延续过去十年的高增长,对华投资要谨慎,对那些出口原材料到中国的国家的投资也应谨慎。可巧,国内外主流媒体最近正热议Likonomics以及前不久的资金空转,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调整已经在发生了。这似乎佐证了作者“温和衰退”的预言,但在我看来,他谈论中国的最有趣反而是另一番话:
  作者在末章认为:硬着陆不一定是坏事,因为硬着陆可以倒逼企业改革,挤出泡沫,并且给头脑发热的投资人及政府以教训,是一种“短痛”。而软着陆虽然可以一时降低风险,但有可能不能解决旧问题,泡沫仍在,企业改革缺乏动力,或许更大的痛苦在后面。因而,衰退是正常的,“经济衰退则是增加戏剧性张力的意外转折,不仅带来痛苦,还为改革和重获新生做好了准备”(p251)。我前几日读的《美联储》用70万字的篇幅描述了美国如何面临着高通胀高失业率的困境,如何硬着陆,如何在大量工人失业甚至很多人绝望自杀,大批企业银行倒闭的情况下,挤出泡沫,让企业在艰难时世中优胜劣汰,最终成功克服衰退的过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持续繁荣,必定是繁荣和衰退交替发生才能有效推动经济的螺旋式发展。从不衰退的经济肯定不是市场经济,该减速的不减速,该衰退时不衰退,就只能采取人力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反而积攒下更大的问题。作者为此赞扬了1998年朱镕基的改革措施(p253)和金融危机中韩国的硬着陆。
  在我看来,作者已经不是在谈论经济形势了,而是在谈论中国的现状。有太多人认为中国的高增长时代早该结束了,前几年的增长都是靠政府投资拉动的,不仅抬高了房价,也无助于制造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在逐渐放缓,特别是进出口数据显示制造业已经非常疲软。七月上旬几乎所有的财经报纸都对可能发生的强有力的金融与经济改革寄予了厚望,但是,今天的中国人是否还能承担衰退的成本呢?当年朱镕基的改革在网络发达、网上民意代表横行的今天恐怕难以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当年改革共识尚在,今天却早已破裂。如果下决心改革经济甚至政治,导致经济剧烈衰退,那么势必会损害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既得利益阶层未必只是上层),将会严重影响到执政党目前仅存的合法性基础;而如果软着陆,那么问题只会攒下来而不会消失。要这种两难的困境,恐怕是本书作者从外部视角难以体会的。所以,尽管作者对中国仍然充满了有限信心,甚至认为“中国经济放缓意味着它将减少地区性政治冲突,减少贸易战,减少世界对这条红色巨龙崛起的恐惧,因此这或许不是坏事”(p35),但他是否仍然过于乐观,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韩国与越南。这两个国家在中国的网络中被常常提到且往往带来很多争议。我个人是很讨厌韩国人的,主要是因为韩国留学生的卑劣印象,不过我也知道韩国一流的学生去欧美,二流的去日本,三流的来中国。但在本书中,唯一可以用不吝赞美来形容的只有韩国。作者称之为金牌国家,认为90年代以来,“韩国已经成为变革的典范,而日本则成为维持现状的象征。”(p158)。作者对韩国最大的兴趣在于,韩国的制造业始终在发展,不仅是传统制造强项如汽车,也在很多新的技术领域和行业中增速很快。制造业的发展及其出口是韩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动力。作者用来对比了日本和台湾,特别是后者,作者几乎用奚落的语气来描述曾经比韩国要发达的台湾是如何满足于代工经济而越走越窄的。作者也认为,朝鲜半岛的统一将来也有利于韩国的腾飞。这一章节对韩国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超越那些没礼貌没道德没素质的韩国留学生留下的恶劣印象。
  而越南近来成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政改步伐的加快,不仅搞正经的选举,连国号都改了,去共产主义化的意图明显。这对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正面的刺激。不过呢,我一直觉得越南的政改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改革失败的替代物和刺激品。本书也提供了很多越南经济改革不算成功的原因,例如,“今天的很多中国领导人都曾接受过西方教育,至少通过他们的同僚接触了西方思想。相比之下,越南的精英们在90年代还在把孩子送往苏联和东欧的大学”(p204),越南的战争年代是六七十年代,所以开国元勋待在台上的时间也近,治国水平有限。越南在革新开放后,对大量涌入的外国资金没有很好的管制和利用,“2007年河内的办公楼价格比上海或北京还要高”(p201),与此同时越南的基建却很差,例如港口主要是河运港口,很多不能停泊大型船舶,还多数“属于同一家国有公司,而该公司的开发决策受到当地政客的影响”(p202),热钱推高房地产市场并在2008年逃离,导致了越南经济改革的巨大挫折,也正是从此之后,越南才开始在政改上有了很大的动静。但作者说“2008年这是越南的根本问题,今天依然如此”。所以,越南的政改虽然令人眼睛一亮,但也许是经济改革挫折后,从政治上寻求合法性突破的无奈之举。谁知道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