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会员专区切换至【手机版】

切换本帖至【手机版】


开启左侧

[美文] 佛教著名的“十四无记”问题 以及为什么有些问题佛不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1 21: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佛教著名的“十四无记”问题 以及为什么有些问题佛不答

    在世界形形色色的宗教中,佛教的哲学气味最为浓厚、哲学思想最为丰富深刻,乃举世所公认。晚清国内学者因而颇有说佛教非宗教而为哲学者, 孙中山先生曾将佛学赞誉为哲学之母。这种说法大概不无适应理性化的时代思潮,提高佛教地位的用意。然按释迦牟尼佛的一贯思想来看,这种说法实际上贬低了佛教,佛陀大概不会承认自己的学说为哲学,尤其是近代思辨哲学。《中阿含经》卷六十的《箭喻经》,被认为集中表达了佛陀对哲学的态度及佛教的宗旨。(此经有东晋异译本名《佛说箭喻经》)

经中说: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天,有位叫鬘童子的青年佛弟子拜见释迦佛陀,请教了十四个问题: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有边际而有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
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
11、佛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有”)
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这十四个问题,佛经中称为“十四无记”——即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这大概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所经常讨论的不解之谜,它们涉及到世界的本质、身心关系、人死后续存在与否等重大哲学问题。这些问题长期折磨着鬘童子那尚好玄思的心灵,他觉得这些问题关系重大,非弄清不可,对释迦牟尼对别人提的这类问题置而不答的态度很不满意。

这次去请教佛陀之前,他作好了打算:如果佛陀能给予令人满意的回答,说明这些命题中哪些是真理,我便跟他修道;如果佛陀不给予我明确回答,肯定此中何为真理,我便向他提出责难,然后舍他而去。

他把他的问题和想法直截了当地说给佛陀后,佛陀没有立即回答它的问题,而先反问他说:“鬘童子,是我先给你讲好:我为你解说世界是常等命题中何者为真理,便令你跟随我修道的吗?”鬘童子回答:“不是这样,世尊。”佛于是批评他:“鬘童子,我从未向你说过我要为你解说这些问题,你也从未对我说过我给你讲清这些问题你才跟我修学,你为何要这样诬谤我呢?”鬘童子被佛陀批评,低头默然,说不出话来。

这时佛告众比丘:“若有人这样想:如果佛陀不给我解答世界是常亦或无常等问题,说清何为真理的话,我便不跟随他修道,这是十分愚蠢的想法!此等愚人,不知道不等他弄清这些问题,死期便会到来啊!”

接着,佛陀讲了这样一个譬喻:“就像有人身中毒箭,极感痛苦,他的亲人眷属深怀怜爱,赶紧为他寻找箭医,治疗箭伤。然而,这个中箭者却认为:不能急着拔箭疗毒,我应该首先弄清:要请的箭医姓甚名谁?高矮胖瘦如何?肤色是黑是白疑惑不黑不白?出身于何等种性家庭?是婆罗门、刹帝利还是贱种?其藉贯是东还是在南、在西、在北?那把射我的弓是用桑木、还是牛角制成的?弓弦是牛筋还是鹿筋亦或丝制?弓的颜色是黑是白?是赤是黄?箭杆是竹制的还是木制?箭羽是雕鹫翎还是鹤羽、鸡毛?箭头的形状像茅还是像刀?制箭的工匠姓甚名谁?高矮胖瘦如何?肤色是黑是白亦或不黑不白?出生地是南是北?此愚人坚持先弄清这些再拔箭医治,殊不知等不到他弄清,便毒发身亡。那些认为佛不给他讲清世界常或无常等问题的人,就和这中箭者一样愚痴。”

佛陀又说:“世界常恒存在,我从来不这样说,世间万物,各类众生,皆悉无常,众生谁都免不了生老病死,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忧悲苦恼,从这些忧苦中解脱,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着力解决的迫切问题,就像那身中毒箭者,赶紧找箭医拔箭疗毒,才是当务之急。至于世界常恒存在乃至佛死后是非有非无等玄奥问题,我从来不予讲说,因为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真理不相应,非梵行之本,不能使人达到智慧、觉悟和不生不灭的涅磐。因此,我从来都讲:这些玄奥问题乃不可说者,不宜解说,而应该讲解那应该说的正道——四圣谛,因为这是真理,为梵行的根本,能使人得大智慧、大觉悟,达到永恒幸福的涅磐。”

关于释迦佛对世界有常无常等“十四无记”不予置答的故事,佛经所载并非仅此一例。《杂阿含》第408经载: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一日佛以天耳遥闻众比丘在食堂讨论世间有常无常等十四个问题,便去往食堂教诫众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议论,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磐。”应讨论那能使人得到实益、趋向涅磐解脱的四圣谛。《长阿含.布吒婆楼经》载,布吒婆楼梵志向佛提出世间有常无常等十六个问题,佛告梵志:这些问题我不予解答,因它们“不与义合,不与法合”。

南传《中部》经中,载有耋那教游方僧瓦恰向佛陀请教十六个哲学问题(“十四无记”加命与身亦一亦异、命与身非一非异),佛陀也一一拒绝回答,而说这些问题都是毫无意义的“戏论”,都是惑人的迷魂阵,就像傀儡戏,象热带森林,像荒芜的沙漠,是束缚人的枷锁,使人困惑、沮丧、忧悔、痛苦;它们不能使人得到寂静、智慧和解脱,对修道及消除烦恼,是毫无用处的。

瓦恰听后接着又问:“您既然否定这些问题,那么您是否有自认得哲学主张呢?”佛陀回答:“我不受任何理论问题的束缚,已从一切理论中超越解脱。”汉译《中阿含经.见经》载,佛入灭后不久,有一婆罗门徒向佛的侍者阿难请教世间有常无常等十四个问题,阿难回答说:“世尊对此类问题从来不予置答,不作讲说。”可见对十四个无记问题不予解答,是释迦牟尼佛一贯坚持的态度。

释迦牟尼佛拒绝回答世间有常无常等“十四无记”问题,并非表明他根本否定哲学。他在说法中处处运用哲学,可谓哲学大家。不过他认为哲学应将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切身问题列为首要课题,将哲学运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实践,对人生起到实际有益的重大作用,而不应不顾人生切身的根本问题而去在那些用思辨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上钻牛角尖。释迦的究竟意趣,是通过修行实践超越思辨哲学的极限,去体证超越言语思虑的终极真实。而终极真实,实际上也是多家哲学家所共同探讨的核心问题。

《大智度论》卷二(摘录)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升乳,是为非问,不应答。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如渡处有恶虫,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无,非令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如一道。

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

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答,以无儿故。复次此十四难是邪见非真实,佛常以真实,以势用不答。复次置不答,是为答。

白话翻译大致是:如果佛真是无所不知者,那么这十四类问题为什么不予回答呢?其原因是:

(1)所问的问题本身不是事实所以不答,问题本身在常见和断见中都不存在,因此不给予回答。例如有人问你从牛角那里挤出来几升牛奶?这是“非问”,不应回答。
(2)另外,佛家认为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始无终,都是处于因缘和合而成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的“最初”。
(3)还有,如果回答了这类问题,会对人无益,甚至失堕到邪恶之中,所以不给予回答。比如问题本身遮盖或违背真如实相(真如佛性)之理,就象所渡之处有鲨鱼、毒蛇一样,不应该通过这样的地方将人渡到对岸,应该首先在安隐无忧患的地方才表示可将人渡到对岸。譬如月亮是否为古人或“外星人”制造的问题,本身与修行的根本——真如佛性之理无关,相反还可能使人在猎奇的过程中妨碍证悟真如佛性之理。事实已经证明,有的人在对外星人等猎奇的过程中丧失了真正的自我,相信大脑之中的幻觉,从而导致了精神失常。这些都是应该吸取的教训。所以,回答或讲解这类障碍或违背真如佛性之理的问题,极易将众生引入邪路。
(4)再有,如果有的事情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接受、清楚得了的,对这样的问题不应回答。为什么呢?因为讲解了这样的问题,徒劳无益或者适得其反。比如一个文盲问,请给我讲一讲高等数学好吗?如果给讲了,对对方是徒劳无益的。又比如,有人问修行很好的人,请问您在禅定中都感受到了什么?这是自证的内容,应不答。如果回答了,就象给盲人讲解太阳的光芒一样,对方难以理解,甚至认为在瞎说、欺骗自己。
(5)如果有人将无说成有,将有说成无,这不是“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就说有,无就说无。佛有不说成无,无也不说成有,佛只是围绕着真如实相(真如佛性)之理进行说明。佛为什么和“一切智人”的回答不一样呢?譬如太阳,无论高低、平地等一而照。佛也这样,不将有说成无,无说成有,而是常说真如实相(真如佛性)之理的智慧之光同一照耀诸法。如果有人问佛,十二因缘是佛做的吗?佛会说不是佛,也不是其他人做的,而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6)另外对于回答就会有过错的问题,不应回答。比如有人问,石女黄门(不能生育的人,女称石女,男称黄门)生的孩子长得高吗?好看吗?这样的问题不应回答,只要你回答高低、美丑就是错误的,因为她(他)根本没生育孩子。
(7)另外,问题本身是邪见,而佛所持的是真实正见,所以对问题置而不答。(8)另外,不回答就是对问题的回答,由此而不回答。比如,有恶人问:听说你很有修养,不和一般人见识,请说给我听听。如此不答即为答。
——————————————————————————————————
佛陀为什么不回答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呢?首先,这些问题与佛陀的教诲没有多大关系。在早期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

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有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盘)。人类充满了痛苦,我们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释这些法,因为它们有用处,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系,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和涅盘。因此我解释这些法……。”

而在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中,前四个问题是有关宇宙的期限和广度的问题,这是宇宙论,它们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恒还是非永恒,有限还是无限,它们都无益于人类对痛苦之解脱。接下来两个问题是有关身与心方面的问题。根据佛陀的教诲,诸法无我,这是三法印之一。

事实上,无我的教义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问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不相同,对佛陀的教诲而言,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对佛教来说,这些问题根本就无从说起。最后几个问题是有关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佛陀悟证的超凡境界只能通过修行而悟证之。对普通人来说,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这种超越现世的境界,即使佛陀为他们解释。所以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和涅盘,因此,佛陀没有解答这些问题。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请教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

  其次,形而上学的问题会把人们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时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后静坐时,忽然起来去到佛所,行过礼后在一旁坐下,就说:“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十个问题你从来没有给我们明确的解释。每当人们向您问起这些问题时,您总是将之搁置一边,沉默不语。我不喜欢这种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释清楚这十个问题,我将继续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对这些问题保持沉默,我便会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间是永恒的,就请照这样给我解释。如果宇宙不是永恒的,又为什么?如果您对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就直接说:‘我不知道。’”

  佛陀说:“你这愚蠢的人啊!你当初出家修行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吗?你跟随我修梵行时我答应过你将会回答这些问题吗?”曼童子回答说:“世尊,没有。”佛陀说:“在你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毒箭拔出来,除非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还是首陀罗种姓;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色、白色、棕色还是金黄色;他来自哪一个城市或乡村。我不愿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曼童子,这人在未弄清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同样,如果有人说,我不要跟随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于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困扰,穷追不舍,追根穷源,这便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
——————————————————————————————————

佛陀对此等皆不作答,归纳原因,凡有三种:   
(一)不应讨论此等虚妄无实之事。   
(二)诸法从缘起-----------既非「有常」,亦非「断灭」。  
(三)此十四无记乃斗诤法、无益之戏论,对修行无有用处。

在日慧法师所著的《佛法的基本知识》开篇也讲了这个事。
据巴利文《中阿含经》记载:某次,耆那教中,有个叫婆磋的游方僧,来到佛陀的跟前,把这十四个问题逐一提出,询问佛陀,哪一见地是正确的,其余都是错误的。

结果,他所得到的答复:
这些话好像是些傀儡戏,像是一座进去就出不来的热带森林,像一座荒芜的沙漠,它们是束缚人的枷锁,它们使人困惑、沮丧,与忧悔、痛苦不可分;

婆磋听后,反问:你既然拒绝这些理论,那你是否有你自己的哲学主张呢?
佛陀说:如来是不受任何理论约束的,他已从一切理论中超越解脱了。

      同样的事,也曾发生在佛陀的弟子---尊者鬘童子身上。他对佛陀说:假使世尊不解释这些事,我就要放弃梵行,回去度那些世俗的居士生活。并且又带着不甘愿的语气说:如果世尊知道,就应该解释;如果不知道,惟一正直地做法,就是自己承认。

      佛陀除了说服鬘童子的话没来由之外,为了阐释这些问题有害无益,还特地为他说了个毒箭喻,让鬘童子尊者听了满心喜悦,赞叹信受。佛陀的毒箭喻是:
      鬘童子!这就好比一个人被一枝涂满毒药和箭所射伤。他的友伴、亲戚替他找来一位内科或外科医生,而病人却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是属于武士阶级,婆罗门阶级,农民阶级,还是贱民阶级。”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姓甚名谁,属于那一氏族。”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的肤色是黑,是微黑,还是黄色。”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那伤我的人是本村、本镇、本市,或外村、外镇、外市的人。”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弓是张弹弓,还是努弓。”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张伤我的弓的弓弦是什么做的:马利筋,竹子,(动物的)筋,苎麻,还是萝摩。”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伤我的箭杆是一支芦杆,还是苇杆。”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翎就是鹫羽、苍鹭羽、鹰羽、孔雀羽, 还是西惕罗汉努鸟的羽毛。”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杆上绑的是黄牛筋、水牛筋、鹿筋,还是猴子筋。”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是普通的、有倒钩的、Vekanda的、铁的、小牛牙的,还是夹竹桃木的。”鬘童子!那人还没有把这些搞清楚,就要死掉了。
      鬘童子!和这种情形完全一样,不论谁如果说:“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除非世尊为我解释世界是永恒,是不永恒……圣者死后既不存大,也不不存在。”鬘童子!在世尊还没为有把这些为他解释明白之前,他就要死掉了。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世界是永恒的教条。鬘童子!修习梵行也不靠世界是不永恒的教条,还是世界是不永恒的教条,世间仍然不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我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现生中消灭这些忧患。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世界是有限,世界是无限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灵魂与肉体是同一物;灵魂是一物,肉体又是另一物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圣者死后仍然存大,不再存在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圣者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也不靠圣者死后既不存大也不存在的教条。
      鬘童子!不论流行的是圣者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的教条,或者圣者死后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的教条,世间仍不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我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现生中消灭这些忧患。
      鬘童子!因此你要永远牢记我所没有解释的是什么,解释了的又是什么。我没有解释世界是永恒等这些问题,因为,这是无益的,于法于义都不相应。我解释了苦、苦的根源、苦的止息和导致苦的止息之道。
鬘童子!我为什么要作这些解释呢?因此,这能铙益有情众生,以其于法于义相应,能导致正见、无上慧以及涅磐。
——————————————————————————————————

邪论有六种:
一、无义论:象古今的许多小说、杂志等,没有真实价值和意义,都属此类;
二、邪义论:种种宣扬常见、断见、诽谤因果的邪魔外道论典,这类东西现在特别多;
三、奸恶论:诸如种种宣扬战争、争斗等等之类,对众生无利的著作;
四、离悲论:即远离大悲心的论典,如那些专门宣扬、介绍如何杀害众生的著作。前些时间,我在成都新华书店看见这类书不少,什么怎样杀猪、钓鱼、捉蛇虫之类,这种书确是无有悲心之邪作;
五、闻义论:这类作品没有真实内容,只是为了引人注意,堆砌一大堆词藻作文字游戏,象现在世间上的某些诗歌散文等;
六、辩论论:世间上各种与真理无关,在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喋喋不休的作品,如红楼梦学会的种种争辩等等。以上所说,都是应该远离的邪论。
总之一切不能在众生八识田中种下善根的都是戏论;还有与解脱没有意义的都是戏论!
——————————————————————————————————

附︰《大智度论》卷二(摘录)
佛给鬘童子的回答,对于今日数以百万计,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形上问题上,而毫无必要地自行扰乱其心境的宁静的人,当大有裨益。

“鬘童子,我历来有没有对你说过:‘来!鬘童子,到我座下来学习梵行,我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从来没有,世尊。”

“那末,鬘童子,就说你自己,你曾否告诉我:‘世尊,我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世尊要为我解答这些问题。’?”

“也没有,世尊。”

“就拿现在来说,鬘童子,我也没有告诉你‘来我座下修习梵行,我为你解释这些问题’而你也没告诉我‘世尊,我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世尊要为我解答这些问题’。既然是这样,你这愚蠢的人呀!是谁摒弃了谁呢?﹝注三十五﹞

“鬘童子,如果有人说‘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除非他为我解释这些问题’,此人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时就要死掉了。鬘童子,假如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使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意把这箭拔出来,要到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武士)、婆罗门种(宗教师)、吠舍种(农商),还是首陀种(贱民);他的姓名与氏族;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到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一型的箭;箭羽是那一种羽毛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鬘童子,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鬘童子,如果有人说‘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知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
接著,佛即为鬘童子解释,梵行是与这种见解无关的。不论一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如何,世间实有生、老、坏、死、忧、戚、哀、痛、苦恼。“而在此生中,我所说法可灭如是等等苦恼,是为涅槃。”

“因此,鬘童子,记住:我所解释的,已解释了。我所未解释的,即不再解释。我所未解释的是什么呢?宇宙是永恒?是不永恒?等十问是我所不回答的。鬘童子,为什么我不解答这些问题呢?因为它们没有用处。它们与修练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圆觉、涅槃。因此,我没有为你们解答这些问题。”

“那末,我所解释的,又是些什么呢?我说明了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和灭苦之道。﹝注三十六﹞鬘童子,为什么我要解释这些呢?因为它们有用。它们与修练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连,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圆觉、涅槃。因此我解释这些法。”﹝注三十七﹞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升乳,是为非问,不应答。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如渡处有恶虫,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无,非令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如一道。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答,以无儿故。复次此十四难是邪见非真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复次置不答,是为答。

空所空尽,空尽觉消,舟行岸移,舟止岸“现”。宇宙依觉空起,苍穹宇宙,世界众生,即是“觉”而现,此觉即空,空觉即名“妄动”。觉灭空亡,宇宙世界,众生因果,觉性空性,诸法光明,即是“一念”现前,此念即是你与世界的源头,而“你”与“世界”,却是一念“觉性”的体现,就好像你趴在镜子面前看到“自己”,这个“自己”却是因为“镜子”而生;镜子消散,从未有“你”,也无因“你”生起的世界众生;诸境诸相、世界幻象即是“一念”生,此念即是生灭之源,宇宙苍穹,微尘世界之源;“生灭寂灭”,无始劫觉空宇宙分解,无始劫习气妄想消散,无始劫因果众生空灭;自性离言说,离思维,离体验,离诸相,离诸境,远离“性觉必明”,远离觉性空灭,远离心地幻境,远离觉知体验,远离觉明智慧,远离寂灭妄动,“舟停岸止,觉消妄散”, “生灭寂灭,寂灭现前”。

过去,未来,当下,十方诸佛,皆无法可说,若言佛说一字者,即为“谤佛”。
于一切“境”中说一切法,一切法中实无“法”,诸法非法,因随顺“方便”;于无量“心”说无量法,无量妄尘现无量相,心相“皆空”;随顺诸相,不动如如,清净无染,性空周遍,假名“如来”。此为“禅那”。
——————————————————————————————————
因为佛陀知道,宇宙的源头是怎么来的,所以要我们从心下手,而不是在幻象上寻找。
万法的源头就是心,万法唯心,万物唯识。宇宙的一切都是我们心所现的幻影。
楞严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就因为众生的心生妄想,一念无明,故而有宇宙。
世尊并不是不说,而是觉得我们应该从根本这‘心’下手,这妄心若灭了,则何来宇宙天地?
心就好比如一台放映机,宇宙天地就好比如放映机所放映出来的幻影。
我们应该要做的是找到放映机,熄灭了放映机,则一切幻影也会跟着灭了,而不是去研究幻影里面的一切假象。
对机说法,因材施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佛陀并不是一座计算机,不管什么人问什么样的问题,他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他是一位很讲究实际效益的老师,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他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而答问,而是为了要帮助问话人走上正觉的道路。他和人说法时,时刻不忘对方的水平、倾向、根器、性格以及了解某一问题的能力。

  根据佛说,对付问题有四种方式:

  1.当问题比较直接、明显,而且避免了形而上学的问题时,这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地答复。例如苦之因是什么?

  2.某些问题必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例如佛教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3.另有一些问题必须以反问为答复。

  4.有一类问题必须以缄默不语为答复。例如当有人向佛陀寻问有关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时,佛陀常常是保持沉默。

  所以,当婆蹉种问佛陀有无神我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佛陀的缄默对婆蹉种的影响胜过任何雄辩。悲智双全的佛陀曾为这位困惑的求法人煞费苦心,并对他表示深切的关怀。

  也许有人会问,佛陀到底是否能回答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姑且先不作任何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佛陀所知的法一定比他所说的法要多得多。

  有一次,佛陀在憍欣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时,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

  “同样,我所知的法如同尸合婆林中的叶子,而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如同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有很多呢!而我为什么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得涅盘。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原因。”

  因此,斯里兰卡著名的佛教学者jayatilleak:“并不是因为某些事佛陀不知道,而是因为语言的限制,佛陀无法将那超越感官的境界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

    复次,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凡夫无法通过语言明了这些问题。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达人类由感官与心灵所体验到的事物、经验、思想和感情。它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与意念的符号。它局限于时间、空间和缘起法,语言不可能超越这些范围。换句话说,人类只能在时间、空间和缘起法允许的范围内用语言表达一件事、一种境界。有时,人类的语言甚至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实性状。例如经验告诉我们,有时我们会有一种激情或感受,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人类的语言不是万能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了知真理方面,语言更是不可*而且易致差错的。

因为绝对真理(例如涅盘)超出时间、空间和缘起定律的限制,人类只能体证之,而不可能用语言描述之,即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事实上,这些问题永远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而获得充分而圆满的答复,没有任何语言文字可以表达这种经验。就像在鱼的词汇里是没有形容陆地的字眼一样。

乌龟对他的朋友鱼说,它刚到陆地上散步回湖。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泳了。”乌龟想对鱼解释陆地是坚硬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可能有这么一样东西,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一样,有波浪,可以在上面跳潜游泳。同样,在普通凡夫的词汇里,不可能找到适当的词句去描绘涅盘。可是目前有不少人用世界上最美妙的词语去描绘涅盘的崇高境界,有人甚至不惜绞尽脑汁,长篇累牍地论述佛陀入灭后的奇妙境界。其结果正如《楞伽经》里所说愚人执着语言文字,如大象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综上所述,佛教反对热衷于讨论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而提倡求实的精神。我们不是自以为高明的佛教学者,不顾现代社幷会的实际需求,高谈阔论,讲起佛法来玄而又玄,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我们不是将佛陀的教诲,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而是当成法门在在实践的佛子行者,我们最主要的目标,是追求觉悟,利益有情的同时,也尽自己的所知所能来引导周围的有情踏上这条追求觉悟,利益有情的道路,当然,对于佛教中那些抽象而又深奥的理论,我们不是不可以研究,但过分纠缠于此则有失偏颇。

我们不是将佛陀的教诲,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而是当成法门在在实践的佛子行者,在宏扬佛法的方法上,我的主旨是向佛陀学习,结合当今现实社幷会的需要,多讲些通俗易懂、对日常生活又有指导作用的佛法,不讲拿些空洞玄妙的大话。

主题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切换至【手机版】|主站|Archiver|小黑屋|BOOKS51论坛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18:11 , Processed in 0.086388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