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会员专区切换至【手机版】

切换本帖至【手机版】


开启左侧

[美文] 汉语中与佛教有关的词汇解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5 11: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自汉以来,佛学作为一种思想和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自佛经,佛学经典或者禅林僧团的词语被我们接纳并且融合使用着,尽管许多已经被世俗引申,不再完全是它原来的含义。历经五年,我搜集整理了这方面的近600条词语,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成语甚至日常口语。按照拼音字母的排列顺序发出来,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抛砖引玉吧。

A

《步步生莲八字没见一撇》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一,ABC部

【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华严经》卷二:“随生死流,入大爱河。”《楞严经》卷四:“爱河干枯,令汝解脱。”《圆觉经》指出:“轮回,爱为根本。”当然,爱国、爱父母、爱师长等,佛家也认为是正当的,只是一般不用“爱”这个词去表达而已。后用“爱河”指情欲,爱情。

【安详】见《法华经·方便品》:“尔时世尊从三 昧安详而起 。“后以安详表示稳重,从容不迫,言语行动自如。

【安心】《五灯会元》卷一,禅宗著名的典故:慧可二祖对初祖达摩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沉吟良久,说 :“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便说:“我与安心竟。”以“了不可得”为“安心“之法,正是是达摩祖师禅本色。今指波澜不惊的心情等。

【安身立命】《五灯会元·长沙景岑禅师》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曰:‘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可见在禅语中,安身立命指悟心而言。后以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阿弥陀佛】阿弥陀,意译为无量寿,无量光,故阿弥陀佛亦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诸佛中住于西方之佛。出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B

《步步生莲八字没见一撇》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一,ABC部

【八风不动】:佛家“八风”是指讥(当面詈骂)、毁(背后毁谤)、称(当面赞美)、誉(背后赞美)、利(顺利)、衰(失败)、苦(痛苦)、乐(快乐)。佛家认为一个人应当修养到遇到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今指立场坚定、不动摇,不为外界压力或引诱所动。

【八字没见一撇】源于禅宗。《续灯录》卷二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为不露端倪。后作“八字还没有一撇”,意为不露端倪,事情还没有开始呢。

【宝塔】佛塔俗称“宝塔”,又称“浮屠”、“浮图”。宝塔起源于古印度,本有两类:一类是窣堵波,“塔”是省音译,意为方坟、灵庙等,是收藏佛舍利和高僧遗骨的建筑。《说文解字》中没有“塔”字,最早见于晋·葛洪的《字苑》。一类是支提,不放舍利、遗骨,而放佛像、经卷等。塔亦泛指高耸细长的塔形建筑物,如灯塔、钟塔等。

【报应】此语反映了佛的因果说。佛讲因果,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所谓世间因果,即“苦”和“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佛认为人生是苦的,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由于业力的牵引,感受人生的苦果。

【报恩】恩,又称恩惠或恩德。即有好处施于他人。受恩惠者,尽心竭力报答之,叫做报恩。藏经中收有《报恩经》七卷。经中说佛在世时,其弟子阿难闻外道讥佛不孝,便去告佛,佛当即召集大众讲述自己如何尽孝的事实。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语出《禅宗无门关》:石霜山的庆诸禅师云:‘百尺竿头,如何进步?’长沙景岑和尚云:‘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意思是说,修持或学习程度很好,就象百尺的竿头一样。但是百尺竿头虽然很高,如果执著于自己所学所知而不前进,那么就会形成“法执”,而不是达到了真正的觉悟,所以应该再接再厉,随缘而生利于他人的妙用,使自己的心胸和善行逐渐融合宇宙。这个成语现泛指不满足已有成绩,要争取更大进步。

【半路出家】,源自佛家日常用语。佛教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年离开家庭,削发受戒,称为“自幼出家”;一种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受戒,叫做“半路出家”。作为成语,“半路出家”现在常比喻本来不从事这一行,后来才改行的情况。

【辩才无碍】辩才:好口才,碍:滞碍。本指菩萨讲法,道理圆通,言辞流利,无所滞碍。《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后泛指能言善辩。

【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法门,修行佛法的门径。不二法门,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现多用来表示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门径。

【不可思议】《大智度论》指出:“不可思议”是大乘佛教的特征。“心思路绝”,故“不可思”;“言语道断”,故“不可议”。《五灯会元》载,光孝禅师临终时只说了 “不可思议”四个字,便合掌而逝。各部经对“不可思”的具体内容有不同说法。例如:《仁王经》说三种“不可思议”: “佛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乃至世界不可思议。后用“不可思议”谓事物之难以理解,不可想像。

【不看僧面看佛面】韦陀是佛的护法神。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护持佛法。传说韦陀除恶扬善比较严厉,有些有悔过的人也被惩处,与佛家教义相违。于是佛祖就将韦陀放在他的面前,要他在施法时看一下如来。这就是“不看僧面看佛面”,意思是放人一马,留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后用来比喻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不离不即】《圆觉经》:“不离不即,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显现,即不离。后指若合若离,即不接近也不疏远,也做若即若离。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禅宗用语,说明人的智慧因阅历而增加。佛既主张万法唯心,也极重视实践的验证,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不知不觉】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经》说:“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已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法门。”后用“不知不觉”形容不经意,没有觉察到。

【不受福德】《金刚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意思是说,菩萨虽然做了许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贪求果报或骄傲自满,否则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以后引申为不会享福。

【步步生莲】莲花,是一种吉祥清净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清香可爱。佛教视莲花为圣洁的象征。所以佛、菩萨像都设有莲花宝座。佛典中说在印度,莲花分为四种:一、优钵罗华(华同“花”),青色;二、拘物头华,黄色;三、波头摩华,赤色;四、芬陀利华,白色。虽然因颜色不同而各有其别名,但总称之为莲华。《杂宝藏经》卷一有鹿女步迹生莲花的故事。据说鹿女每走一步,都生出一朵莲花。后来鹿女被梵豫国王娶为第二夫人,生千叶莲花,每片叶上有一个小孩,共得一千个儿子。

【悲观】悲,恻怆之意。即以悲悯之心观察众生,救人苦难。《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悲观与慈观,常愿常瞻仰。”注曰:“以大悲观人观众生苦,拔其苦难,名曰悲观。”今指消极失望之意,与乐观相对

【本来面目】指不加饰伪的真相。“本来面目”原是禅家语,源于《坛经》,六祖惠能接受衣钵后,南行到大庾岭,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声明“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先让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大悟。从《坛经》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恶,一念不生,即所谓“本来面目”。

【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与众不同,俗谓之“别具只眼”。在佛书上,摩醯首罗竖生在额头上的那只“顶门眼”不是肉眼而是“天眼”,“天眼所见,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大智度论》)。意即超尘脱俗、非同一般的。

【比丘】比丘,梵语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比丘尼】《魏书·释老志》谓:“比丘为行乞,妇人道者曰比丘尼。”比丘是梵语音译,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闭门造车】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只要符合规格,关起门来的造的车子,出门也能合辙。语出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僧编《祖堂集·卷二十》:“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后引用为成语,本义为称赞“出门合辙”的巧妙,意思是说虽然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的车子,拿出门去使用的时候,却能和车辙完全适合,因为有规格、尺寸做标准。本意是褒义词。

现在指不考虑客观情况,只凭主观想法做事等。

【毕竟】表示终归、到底、究竟等意义,表示追根究底,最终所得的结果或所达到的状态。“毕”是终止、结束的意思,“竟”是完毕、终于的意思。佛典中常见“毕竟”一词,如:“毕竟空”,谓诸法究竟不可得,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终归于空。“

【布施】是佛教六度波罗蜜之一。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布施可以广结善缘,舍去悭贪,培植善根。佛教最初传入我国,不事生产,遵守释迦之教,以乞食为生。和尚见人就叫“施主”,就是这个原因。

布施一词,《庄子》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舍珠为。

C

《步步生莲八字没见一撇》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一,ABC部

【差别】事物的差异、不同,称为“差别”。”在佛学上,“差别”主要是针对“平等”而言的,指的是在现象上,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自相”。佛教认为,世间种种差别相都是由众生“业力”的不同而造成的。也可以说,差别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的境界。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间和地狱;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被喻为“火宅”。“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

【超度】《地藏经》称:初死的人如果生前多造恶业,死后又没人为他做功德,其神识就可能投生到饿鬼、地狱等恶道中去。在死者“罪福未定”的七七四十九天内,以“善愿功德力”回向死者,使他不投生于地狱等恶道而转生人天等“善趣”,俗谓之“超度”。超度之俗大约始于梁武帝所创的盂兰盆会。盂兰盆系梵语音译,意为救倒悬,即解救沦落地狱、饿鬼中众生的倒悬之苦。

【禅】是梵语禅那的省略,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等。禅的本义是伏除欲界烦恼,心中寂静,没有杂念,能如实了知一切的境界。《大智度论》卷十七:“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佛言思惟修。”通常习惯与“定”合称为“禅定”。

【参禅】谓心专著一境,正审思虑。一般把“禅”和“定”连在一起,称为“禅定”,或把“参禅”理解为“坐禅入定”。表明参禅者必须由明师指点,多方请教,不可盲参瞎修,以免误入邪途,成为“野狐禅”。

【忏悔】对自已的过错或罪恶进行反省并决心改正,谓之忏悔。这是一个梵汉并举的词。忏,是梵语忏摩的省音,意为悔过。忏悔原为僧团每半个月举行一次的诵戒仪式。在仪式上,让犯戒者披露自已的过失。南朝梁萧子良《净住子涤除三业门》说:“忏悔之法,当先洁其心、静其虑、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肃其容,内怀惭愧,鄙耻外发。”指出忏悔时必须至诚恳切。忏悔有一定的程式,往往都要念长短不等的“忏悔文”。中国的忏法始于梁武帝的“慈悲道场忏法”,后又有“观音忏”、“法华忏”、“金光明忏”等。有注重程式的“事忏”,也有注重谛观的“理忏”。忏悔可以拔除罪苦。《心地观经》卷一:“发露忏悔,罪即消除。”

【长生猪】佛教把“杀生”列为第一重戒,主张以慈悲的精神保护、拯救人和一切动物的生命,谓之“护生”。“护生”被认为是功德无量的。释迦牟尼在前世,曾有“舍身饲虎”的壮举。过去,有些寺院中豢养“长生猪”、“长生牛”,以示佛门慈悲之意,好生之德。

【长斋】佛教戒律中规定中午以后进食为非时食,称遵守过午不食戒者为持斋,长时如此则谓之持长斋,在我国,持戒者多伴随着吃素(不食荤腥),故民间多谓终年素食者曰吃长斋。《般舟三昧经》:“一食长斋”。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成语“长斋绣佛”喻信佛虔诚,即出于此。

【初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今指最初的心意愿望等。

【此中三昧】三昧,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意为排除杂念,使心神平静,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智度论》卷七:“善心一处不动,是为三昧。”此词后来引为对某事深藏的诀窍、奥妙能悟解,谓之“深得个中三昧”。

【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俱舍论》卷二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心”即为众生做善事,给予欢乐。佛家所说的“慈心”范围极大、对象极广。不分怨亲,故称“无量”。

【慈航】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渡一切众生为“大愿”,运用大智慧,把众生从生死苦海中运到解脱的“彼岸”,称为“慈航”。南朝梁·萧统《开善寺法会》诗:“法轮明暗室,慧海度慈航。”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的出家人以普渡众生、行菩萨道为己任。菩萨道的主要精神体现在替众生“与乐、拔苦”的慈悲心上。南朝梁·沈约《究竟慈悲论》:“释氏之教,义本慈悲。”慈悲是发起一切善行的基础。不过,光有慈悲还不够。度化众生还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权巧之智,称为“方便门”。

【寸铁杀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犹言一发中的,一针见血,片言只语便可使学人顿悟自性。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故有此喻。直到明代,“寸铁杀人”这句话还流行在禅林中。

【痴心妄想】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痴人说梦】宋代僧人惠洪的《冷斋夜话》卷九记载:唐代龙朔年间,有异僧名僧伽者游江淮间。有人问:“汝何姓?”僧伽答:“姓何。“又问他是“何国人?”回答“何国人。”李邕据此为僧伽作碑云:“大师姓何,何国人。”惠洪说罢这件事,掩卷笑道:“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后来比喻荒谬至极,不可相信。

【吃十方】出家人靠信徒布施、化缘度日,俗称“吃十方”。此外,出家人云游各处,可在十方丛林中挂单,免费食宿,这是“吃十方”的又一层意思。

【尘缘】佛教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乃是妄心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圆觉经》:“妄, 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相。”俗语中谓与尘世的因缘。

【尘劳】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称从尘劳。《无量寿经》:‘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晨钟暮鼓】佛寺中早撞钟、晚击鼓,以报时间。《释氏要览》载,比丘在布道时,众人不按时集会,佛说打犍椎(钟的音译)或打鼓等而召集。因而晨昏撞钟击鼓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后也用以形容寺院的孤寂生活或岁月推移,循环不已。

【称心如意】如意,梵语阿那律音译,即爪杖,是出家僧侣用具之一。柄端作手指形,替手不能到之处搔痒,所以名为如意。又有柄端作“心”字形的,如《释氏要览》卷中说:“‘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今以“称心满意”谓心满意足,如愿以偿。

【臭皮囊】“皮囊”又称“革囊”,就是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较早译出的《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天神愈敬佛,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视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这叫做“不净观”,专用以破除淫欲。不值得贪恋,故喻之为“臭皮囊”。


主题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11: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汉以来,佛学作为一种思想和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自佛经,佛学经典或者禅林僧团的词语被我们接纳并且融合使用着,尽管许多已经被世俗引申,不再完全是它原来的含义。历经五年,我搜集整理了这方面的近600条词语,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成语甚至日常口语。按照拼音字母的排列顺序发出来,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抛砖引玉吧。

D

《导师对牛弹琴大千世界》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二,DE部

【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为佛家用语。《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以“大慈”与一切众生乐,以“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意思是说,给众生以欢乐,称为“大慈”;帮助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称为“大悲”。《法华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怠,横求善事,利益一切。”意思是说,修行者应该常怀大慈大悲的心行,精进而不懈怠,不断为他人着想,并身体力行做利益众生之事。

【大吹法螺】法螺,是佛教做法事时所用的一种乐器,将螺壳的尖顶磨去,吹起来“呜呜”作响,声音能传出很远。古代的渔船、航船常用其作号角。后来由于佛教将其作为做法事时的乐器,故称“法螺”。在佛教经典中也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金光明经·赞叹品》中云:“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但经过世代的演变,后来就成为比喻空口说大话,大肆吹嘘,过分宣扬,和大吹大擂的意思。

【大千世界】形容广大而又丰富的世界。《楞严经》卷四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后来,“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佛经中说,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大无畏]佛菩萨不屈不挠地度化一切众生,宣示正道,降伏一切外道邪说,谓之“大无畏”。像释迦牟尼前生为萨埵太子时舍身饲虎,药王菩萨前生烧臂供佛等,均是“大无畏”的例子。现在指什么都不怕的精神等。

[大我]梵语词语的意译。谓远离“我执”、“我见”而达到自由自在境界的最高“我”;宇宙万有之本体,与小我相对。

[大和尚]也写作“大和上”,通常随佛学用于敬称年高德望的僧人。一般也用以称寺庙中的方丈、住持。

[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最彻底的了解和最深刻的觉悟。指识破本来面目。彻底的觉悟,亦即完全证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不退道心,属于大菩萨的境界。如《观无量寿经》谓:“廓然大悟,得无生忍。”

【打成一片】《五灯会元》卷二十:“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后用以表示把不同的部分合为整体,亦指思想、感情和生活等融为一体,密切无间。如我们常说干部要和群众打成一片。

【打坐】原是僧道修行坐禅的一种方法。即将双腿按一定姿势坐好,而双手结印,放在一定的位置上。

【打问讯】问讯”又称“打问讯”,是佛教徒相见时的礼仪。其法:正身,弯腰,当胸合十,向对方问安。

【单位】指禅林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在座位上方贴有各人名字,故称单位。如《敕修百丈清规·日用轨范》谓:“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此词以后用于计算事物数量的标准。如“米”为计量长度的单位,“时”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克”为计算重量的单位等。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某一部门称为工作单位。

【单刀直入】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景德传灯录》:“灵佑曰:‘单刀直入,则凡圣尽露真谛。’旻德曰:‘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以后常用来比喻说话、办事直接了当,不兜圈子。

【导师】最早见于佛经,其本义是引路人。《法华经》: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佛为让众生迷途知归,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今通常指在学校中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和教育的老师。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行”。魔,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现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

【刀山剑树】险恶的情景,谓之“刀山剑树”。刀山剑树本是佛家所说的地狱中的惨苦境象之一。经中说:“淫为秽恶,死入恶道,刀山剑树,火车炉炭。”《菩萨处胎经·行定不定品》谓造邪淫、杀生等恶业的罪人,死受极苦的“报应”,直入阿鼻地狱。那里有一处,山上以刀为树,树上以剑为叶,密密麻麻。罪人穿行刀山剑树间,忍受剖腹剜心、割截肢解的剧苦。

【刀头舐蜜】《四十二章经》:“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佛家把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和睡眠欲称为“五欲”,《大智度论》卷十七谓,众生贪恋追求“五欲”之乐,以致“后世受无量苦”,如好色者受畜生报,贪财者受贫穷报等。这就是“刀头舐蜜”的意义

【道具】僧人所用的器具。如比丘所穿的“三衣”,随身备用的“六物”、“十八物”等。《中阿含经》释道:“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资身顺道之具。”僧人所用之物,必须符合佛教的道理和戒律,故称“道具”。道具和法器的概念是有区别的。道具一般是指僧人个人日常所用之物,而法器是指在法事活动中所用之物。现在指戏剧影视演出种一切用具的统称。

【单传】原指禅家宗旨,不依经论文句,单传心印。如《碧岩录》:“达摩遥观此土(中国)有大乘根机,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现在指一师所传,不杂别派。唯有一子传代等。

【单枪匹马】原作“匹马单枪”。《五灯会元》卷十二:“慧觉谓浩泰曰:埋兵掉斗,未是作家(英雄),匹马单枪,便请相见。”禅宗提倡顿悟成佛,劝人不要依傍他人或拖泥带水,须直接把握自心,回光返照,便可见性成佛,就像勇士单骑上阵,须见分晓一样。以后遂引申为形容果敢无畏或因无人帮助而单独行动之意。

【当头棒喝】源于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临济的喝,德山的棒,棒喝是禅宗师父对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对于其所问的问题,师家往往不用语言来答复,或者使用棒锋击打其头部,或者冲其大喝,看其反应能力,断定学生悟解能力。现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当来】指将来、未来,区别于过去、现在。当来之世,犹言应来之世,通指佛涅槃后。《金刚经》:“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是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一义】佛教称彻底圆满的真理为“第一义”。《胜鬘宝窟》:“理极莫过,名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为义。”《楞伽经》卷二:“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今泛指最为重要的道理。

【谛听】谓一心听取,思维义理。真实不虚谓之“谛”,佛教有“真谛”、“俗谛”、“空谛”、“假谛”、“二谛”、“四谛”诸说。佛菩萨说法时,常对听众说:“谛听谛听,善思维之。”如《楞严经》卷二:“汝应谛听,今当示汝。”俗语中用此词,谓仔细聆听。

【地狱】这个概念是随佛教传入中国,而为民间所熟知的。在梵文中,“地狱”有两种名称。一是“泥梨”,意为“无有”即没有喜乐;一是“捺洛迦”,意为“苦具”,即不得自在。“地狱”这个词是按汉语习惯意译的。“地”有“底下”的意思,“狱”有“拘困”的意思;在六道轮回,地狱最下劣、最惨苦,列为“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之首。据说,造五逆十恶的人,死后将受地狱所应。地狱名目很多,如阿鼻地狱等,今山东德州海岛金山寺有地狱宫,里面形象逼真,阴森可怖。

《导师对牛弹琴大千世界》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二,DE部

【地藏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中国民间熟悉的菩萨。也称为“地藏王菩萨”。据《地藏十轮经》等记载,他“安忍不动如大地”,故名。传说他受佛的嘱托,在释迦佛已经入灭而弥勒佛尚未降生的这段时期度化众生,他曾发下大誓愿,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相传唐时航海来九华山的新罗国太子金乔觉是地藏化身,他住九华山数十年,坐化后肉身不坏,全身入塔,后建肉身殿。

【电光石火】在佛经上,“电光”常比喻世间事物生灭变幻,无常迅速。《五灯会元》卷一:“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禅宗好用“电光石火”比喻机锋敏捷,忽然触发,有所悟入。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倏忽出现,瞬间消逝。

【定力】定,梵语三摩地的意译,意为注心一境,不散乱。修“定”能产生伏除烦恼妄想之力,故称“定力”。如《无量寿经》卷下:“定力、慧力、多闻之力。”坐禅便是修“定”的主要形式。后用“定力”指处变不惊、自我控制的意志。

【定性】佛教谓在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只具唯一种子的众生叫定性;具二种或三种的众生叫不定性。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无有漏种子者,称无种姓。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无种姓,则为“五性”,为法相宗所立的教义。后谓安定心神。

【顶礼膜拜】顶礼是佛教徒教徒拜佛时的最敬礼,行礼时以自己的头叩拜在佛的脚下;膜拜是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跪下叩头。现多用于形容对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抖擞】佛教“头陀”的异名。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为何苦行称为抖擞?这是从譬喻得名的。如衣服上附有灰尘,抖擞一下,即可去掉。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着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法苑珠林》:“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着,如衣抖擞,能去灰尘。”这是抖擞原来的含义。但是后来被借用为鼓励的语气,意思是振作、奋斗。

【对牛弹琴】讥笑讲话不看对象或对不明事理的人讲道理,白费唇舌。这句俗语出于中国第一篇佛教论文,即汉代的《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禅宗亦用此语,如《续灯录汝能禅师》:“对牛弹琴,不入牛耳”。指的是禅师说法不对根机,达不到效果。‘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

E

《导师对牛弹琴大千世界》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二,DE部

【恶口伤人】佛教把言辞粗野,恶从口生,称为“恶口”。并把恶口列为“十恶”(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之一。《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后来把用恶毒言语诽谤他人,使人的感情和人格受到伤害,叫做“恶口伤人”。

【恶魔】佛典中常以佛与魔相对而区别正邪。《楞严经》:“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魔即指人,亦指事。“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现在指坏人等。

【耳根清净】听不到胡言乱语、嘈杂的声音,俗谓“耳根清净”。这人个词语出于《圆觉经》卷上:“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

【恩爱】于父母、夫妻间相互感恩溺爱之情,谓之恩爱。据《心地观经》: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应尽心致力。佛教对于爱,基本的分为有污染和无污染二种。有污染即贪爱,如女色钱财等;无染污即信爱,如师长、父母等。佛教主张断爱,但所断的是有染污的贪爱。同时以断除爱念为实践佛法的基础。《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二六时】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记昼夜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昼夜各六个时辰,故称“二六时”。这是佛门的一句熟语,犹言一整天,整日整夜。佛门劝人要在“二六时”中保持正念,精进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11: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汉以来,佛学作为一种思想和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自佛经,佛学经典或者禅林僧团的词语被我们接纳并且融合使用着,尽管许多已经被世俗引申,不再完全是它原来的含义。历经五年,我搜集整理了这方面的近600条词语,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成语甚至日常口语。按照拼音字母的排列顺序发出来,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抛砖引玉吧。

F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三,FG部

《法身》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因业报而来的就是报身。应身,针对不同度化众生而示现不同形象。

【法力无边】“法力”,原指佛法的威力,可以伏异端,降魔道,除烦恼,度众生。《维摩诘经·佛国品》:“法王法力超群生”,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

【法门】《华严经·方便品》谓:佛“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佛的教化方式和内容,称为法门。以便使不同根机的众生从适合自己的法门而入,除烦恼,了生死。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

【法师】指精通佛教教义,又能如法修行,并善于为他人演说教法的僧尼。比如精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三藏法师。就广义讲,佛在世时,许多外道分别论师都在宣讲他们的教义,也被称为法师。

【法宝】是佛、法、僧三宝之一。“法”指引导众生如实了知事物的本质,解脱生死烦恼的佛法、教法。佛法无垢清净、希有难得、不可思议,故称为法宝。

【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也指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的对译等。至于以今译古,至少在汉代已经有了。“翻”与“翻译”的广泛运用,出现在佛经盛传汉地与译经事业发达之际。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诗:“佛影胡人记,经文汉语翻。”

【翻案】推翻已经断定的罪案,称为翻案。渊源于禅宗的。禅宗机锋敏捷,出奇制胜,擅长“翻案 ”。又据《坛经·机缘品》记载,卧轮禅师有一首偈子:“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慧能举重若轻,回敬一偈:“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首“翻案”偈作得精彩,“翻”出了南宗顿教的“本来面目”。

【烦恼】《楞严经》云:未能永害烦恼随眠,

佛教语。谓迷惑不觉。包括贪、嗔、痴等根本烦恼等。能扰乱身心,引生诸苦,为轮回之因。今指烦闷苦恼不愉快等。

【方丈】佛教原用以指禅寺的长老或主持所居之处。如《维摩诘经》载,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土,其卧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禅寺比附此说,故名。

【方便】梵语意译,犹言善巧、权宜,是利益他人、化度众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与“真实”相对而言,亦即随时设教、随机应变的“权智”。《法华经·方便品》,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成佛以执。”经疏对方便的解释很多,如谓“理正曰方,言巧称便”;“众生所缘之域曰方,如来适化这法称便”。方便是导向真实之法。今指1.婉辞。大小便 2.便利的 3.适宜的 4.有富余的 5.帮忙,照顾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倷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

【放下】语出《五灯会元》卷一:“佛招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招仙人:‘放下著。’梵志曰:‘我今两手空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佛教指离弃一切杂念、妄执,达到解脱自在、了无牵挂的境界,称放下。

【放生】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杀生的人,当坠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受无穷苦;侥幸为人,亦受短命等恶报。戒分“止持”与“作持”。就止持而言,杀生为最大的恶业;从作持而言,则放生为最大的功德。放生典出《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谓释伽佛过去世为流水长者子。一次,长者子经一空泽,见池水涸竭,万鱼被曝晒将死。长者子先取树叶遮住阳光。后来发现,恶人为了捕鱼,在源头处截断了水流。长者子即向国王借了象队,到上流用皮囊盛水,运到空泽,倾泻池中,救活了万鱼。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三,FG部

【佛】佛陀简称“佛”,意译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对于凡夫的不觉,称为“自觉”;对于二乘(声闻、缘觉)只求自觉,称为“觉他”;对于菩萨自觉、觉他而未完美,称为“觉行圆满”。在“四圣”(声闻、缘觉、菩萨和佛)中,佛是最高的果位。佛有许多别称,如:如来、善逝、天人师、世尊等。佛又有种种“身”,如法身、报身、应身等。佛包括释迦牟尼,也泛指三世十方一切佛,如阿弥陀佛、药师佛、等。此外,学佛之“佛”,指佛法;念佛之“佛”,指佛号;拜佛之“佛”,指佛像……均是触类引申之义。念佛可以消除业障、修身修福。

【佛口蛇心】出自禅宗公案。意谓口头上搬弄经中言句,而其心则恶毒。《五灯会元·净慈昙密禅师》:“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这个公案,好像是在呵佛骂祖,痛斥善知识,其实不然,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几句话。中国禅宗的修持是顿悟法门,不立文字。他们主张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直指明心,见性成佛。佛口蛇心后用以比喻口蜜腹剑、嘴上说得好听,心地极其狠毒的人。

【佛曲】佛教寺院中的音乐,古称梵呗。在寺院中,僧人讲经前后,都要吟唱乐曲。所唱内容,是咒、偈、吟、赞等。

【佛事】诸佛教化众生的作为名佛事。

【佛国】即佛所住的国土或佛所教化的国土。

【佛性】佛,觉悟的意思;“性”,不变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为人人都有觉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现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变的。究竟什么是佛性?《华严经》卷三九说:“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

【佛面上刮金】比喻不管场合和对象,什么都要搜刮。极言凶暴贪婪。“佛面”指佛像的面部。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意思是说,佛像的庄严要靠黄金来装饰(俗称装金),人的模样则要靠衣饰打扮。

【佛祖】指创立佛法的释迦牟尼。约与中国孔子同时。他原名悉达多·乔答摩,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他结过婚,生过子。感到人的生、老、病、死等痛苦,乃于二十九岁时出家修道,寻求解脱

【佛眼相看】佛眼为佛经中说的“五眼”之一。佛名觉者,觉了诸法实相,名为佛眼。在这里特指慈善的眼光,谓以善意相对待,不加伤害。

【趺坐】全称是结跏趺坐,是坐禅入定的姿式。其法:盘膝交叠双腿(结跏),用足背(趺)放在股腿上。单以一趺置一股的,称半跏趺坐;交叠双趺于两股的,称全跏趺坐。这样坐式,形体稳固、端庄,能心安气缓,便于入定。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时,就用趺坐,称为“降魔坐”。

【飞天夜叉】梵语音译为夜叉、药叉等。佛经中常提到的一种食人鬼。唐·窥基《法华经玄赞》卷二指出:“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

【飞蛾投火】多作以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唐·姚思廉《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分身】佛教认为,佛菩萨具有神通方便之力,能分身十方世界示现种种之相,普度众生。《法华经·见宝塔品》:“我分身无量诸佛”。后引申为用兵如神或一身分兼数事。

【粉身碎骨】其意原指为求佛法而不惜生命,《大品般若经》说,有一菩萨在求法时,“自恨无供世尊者,忽遇城中豪富长者不安,欲人骨髓合药,即时敲骨出髓,卖与长者,以所得金,买种种花香供养于佛。现在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丰干饶舌]为佛教典故。据《宋高僧传》卷十九:唐·丰干禅师原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舂米供僧。后来他去京兆化缘,闾丘胤将去台州作太守,问丰干说:“台州有何贤达?”丰干说:“到任记谒文殊。”闾丘胤上任后到国清寺,在僧厨中见到了寒山、拾得二个僧人(传说为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于是礼拜。两个僧人笑着说“丰干饶舌”,便扬长而去。后用以比喻多嘴、唠叨等。

【逢场作戏】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六:“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原指游方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地,就开台表演。后来以“逢场作戏”一词,用为随意应酬,凑热闹的意思。

G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三,FG部

【高僧】对德行崇高的僧人的尊称。与“名僧”相对而言。

【隔靴搔痒】又作“隔靴爬痒”,为佛家禅林用语。《无门关序》:“何况滞言句觅解会,掉棒打月,隔靴爬痒,有甚交涉?”这是说,就真理的绝对性而言,表达真理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就象持棒欲打月,隔着靴子挠痒一样。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没有抓住主题,不中肯,不贴切,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不解决问题。

【割爱】在佛教中,“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贪、嗔、痴“三毒”之首。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大智度论》卷二八:“断诸爱系,直趋涅槃。”佛家认为,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离爱、割爱,才能兴起真实、清净、无私的慈悲,去普渡一切众生。今指舍弃自己珍贵的物品等。

【根性】人的本性和本质,俗语谓之“根性”。“根性”源于佛家,谓众生善恶的业力和习性。《辅行传弘决》卷二:“能生为根,数习为性。”意谓能产生善恶的力叫“根”,善恶的习气叫“性”

【狗急跳墙】这一成语用来比喻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不顾一切地采取极端措施。

在唐代,佛教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烧香拜佛已经成为民间习俗。《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中有这样的话:“人急烧香,狗急蓦墙。”其意思是说人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就会烧香求佛和菩萨来保佑他:狗遇到紧急的情况,就会越墙而逃。这里“蓦”是“超越”之意。

【公案】本意是断案的公文案牍,禅宗认为历代宗门祖师典范言行,唐代始,禅门各宗就传诵着许多祖师言行和内省经验,后来陆续记载在各类语录和灯录中,如风幡、立雪、柏树子、西来意、拈花微笑、当头棒喝等,均脍炙人口。“公案”被视为禅门传法的“血脉”,祖师“直指”的法门,其作用在于对机开示。此外,公案在俗语中亦指一桩事件或纠葛。

【功德无量】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磐,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

【挂羊头卖狗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曾说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市)也。”但形成现代流行的这则挂羊头,卖狗肉谚语,则是佛教禅宗《五灯会元· 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说:“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你等诸人,闻恁么事,岂不寒心?”后来用“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招牌来兜售低劣的货色。

【广结善缘】缘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假合”而成。因此,佛家很重视“缘”即事物彼此间的联系和影响。

【鬼家活计】指非正道的邪辟行径,见于《大慧宗杲禅语录》说:一向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更以此邪见诱,引无识庸流曰:静得一日,便是一日功夫。苦哉,殊不知尽是鬼家活计。去得此二种大病,始有参学份。”意思是在没有悟见大智慧的情况下,任凭各种做法,观念和信仰,看来听来好像很有道理,一旦遇到智慧的见解,任何理论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龟毛兔角】在佛教经典中,经常可以看到有龟毛兔角的譬喻。《楞严经》卷一说:“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龟毛兔角”之无,来进一步说明诸法空寂之理。今指没有的事情。

【皈依】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的加持。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11: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汉以来,佛学作为一种思想和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自佛经,佛学经典或者禅林僧团的词语被我们接纳并且融合使用着,尽管许多已经被世俗引申,不再完全是它原来的含义。历经五年,我搜集整理了这方面的近600条词语,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成语甚至日常口语。按照拼音字母的排列顺序发出来,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抛砖引玉吧。

H

《胡说八道火烧眉毛回光返照》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四,H部

【海阔天空】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这句诗表达出禅僧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的禅机。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比喻可以充分自由地行动,或无拘无束地施展才能。

【海潮音】海潮声势雄壮,涨落有时,常用来比喻佛、菩萨应时对机的说法。《楞严经》卷二:“佛兴慈悲,哀悯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便告诸善男子。”“海潮音”也可以专指观世音菩萨的“法音”。《法华经·普门品》说:“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人们把浙江普陀山视为“观音道场”。“海潮音”又指唱赞诵经之声。

【浩劫】劫”是“劫波”的音略,意译为“大时”,即不能用年数来计算的宏观时间概念。佛教中关于“劫”的说法较多,《华严经·梵行品》又说:“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表明佛教认为时间的长短是“唯心”所变的。经中又说,一大劫中包括世界“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劫”的时间概念由此引申到空间范畴。词语中的“浩劫”、“劫难”等,都是兼有时空双重意义的:一指深重的灾难,二是漫长的时间。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谓好事情难以张扬开去,而坏事情却流传的很快。“如何是西来意?”这是古代禅宗丛林中经常提起的话头,意思是: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的含意是什么。禅师对这句头的回答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韩卢逐块】韩卢,即战国时韩国的名犬,善奔跑,因色黑,故名卢。这一成语的本意是指韩卢飞快地追赶在地上滚动的土块。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王敬初常侍》:“王公曰:师子咬人,韩卢逐块。”喻意是白费力气。作为一条佛教成语,则比喻不抓本质、要害,只关注表面的、非本质的方面,所以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白费精力。

【呵佛骂祖】佛家语,原指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后也用来形容无所顾虑,敢做敢为。《景德传灯录》卷十五:“是子将来有把茅盖头,呵佛骂祖去在。

《胡说八道火烧眉毛回光返照》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四,H部

《和尚》和,为三界统称。尚,乃高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槃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沙,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

【合掌】全掌又称“合十”,谓两手十指相合。原为印度表示致敬的礼仪,犹如中国传统以拱手为敬,现代通行以握手为敬。佛家沿用合掌表示一心归敬。

【胡说八道】古代中国人把从西域来的传教僧人称为胡僧,胡僧到中国弘扬佛法,讲述八正道。有人问:“胡僧今天讲什么经?”有人答:“胡僧今天讲八正道。”中国人听不懂外来语,就把胡僧讲八正道说成“胡说八道”。今指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八正道是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

【猢狲入布袋】本意是猴子进了口袋,行动失去自由,比喻山野之性受到约束。猢狲,是生活在我国北方山林里的一种猕猴,善于攀缘,生性活泼。此语出自《景德传灯录》,有和尚问真寂禅师:“如何是主中主?”真寂禅师答:“汝还具眼么?”僧仍不明,说:“恁么,则学人归堂去也。”真寂禅师见此情形,认为他没有理解佛法,不能获得解脱,反而会使自己受到束缚,因而说道:“猢狲入布袋”。

《护国》来源于佛教。公元四世纪,从西域来华的鸠摩罗什翻译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二卷,唐·不空三藏重译此经。史称前者为旧本,后者为新本。经的内容大意是说佛在世时,印度有十六国。所谓“仁王”,指十六国国王。为了使这些国王各护其国,平安稳定,故佛为他们说此经。传说受持讲说此经,即可“七难(日月失度难、星宿失度难、灾火难、雨水难、恶风难、亢阳难、恶贼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丰乐。”故自古以来,称此经为护国三经之一。佛教徒举行护国息灾法会期间,就是念颂这本经。又佛教寺院中,一般有四天王(护国、增长、广目、多闻),护持四方的天下,也称护世,又名护国。

【护法】《无量寿经》有“严护法城”之说。觉世济人的正法,必须有得力之人护持,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被消灭。所以佛教中有“护法人”、“护法神”等说法。如寺院中的四大天王、二十诸天、韦驮伽蓝等,都是护法神。

【化身】为了方便地度化众生,佛、菩萨应变现出各类众生的形象。现称事物之非原本者,也叫化身。

【化缘】本来是指佛、菩萨、高僧等在世间示现的教化因缘。释迦牟尼与我们这个世界和人生“有缘”,一生教化不懈,就是他的“化缘”。佛门僧侣募化乞食,广结佛缘,故称化缘。推而广之,为了佛事而举办的一切募化活动,也叫化缘。

【画囊盛粪】比喻人身是幻相,是诸多苦难的集合。佛讲四念处观身不净: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也作画瓶盛粪。

【还俗】在家谓之“俗”,出家修行谓之“ 僧尼”。听任僧尼自愿舍去大戒。又僧尼犯重戒,依律逐出僧团。以上两种情况,均称为还俗。另有一说,还俗仅只僧尼犯戒还家。自愿离开僧团,谓之“归俗”。

【火中生莲】比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得到解脱,达到清凉境界。源出《维摩诘经. 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俗而行禅,稀有亦如是。”谓火中生莲是难得的,在有俗的世间行禅亦是难得的。

【火宅】《法华经·譬喻品》:有一大富翁,家宅广大,而唯有一门,忽然火起,诸子在宅中游戏,全然不觉。富翁心急,对诸子说: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可以游戏,你们快出来吧!于是,诸子争先恐后地奔出火宅,上车而去。经上用这个譬喻说明如来“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火宅亦特指烦恼牵缠的俗世家室。民间亦贬称私畜妻室的破戒僧人为火宅僧。亦用火宅比喻荒年乱世。

【火烧眉毛】《五灯会元》卷十六:僧问:“如何是急切一句?”蒋山法泉禅师答:“火烧眉毛。”《心地观经》卷五指出:“精勤修习,未当暂舍,如救头燃。”谓求出离生死苦海,当以急迫之心精进修持,不容懈怠。今指情势紧迫,必须立即设法去解决眼前的困境。

【活佛】我国藏传佛教名词。藏语称为“朱古”,意思是化佛示现的肉身。通常称大喇嘛圆寂后根据转世制度取得寺庙首领地位的继承人为活佛。始于十三世纪的噶举派噶玛噶举的噶玛拔希。

【活泼泼】是禅宗的熟语,大致反映出禅宗如下的特色:首先是与自心相契合,所谓“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其次是与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打成一片”,所谓“目击道存,触事而真”。再次是机锋往来,“如击石火,似闪电光”。

【火葬】古印度四种葬法(水葬、火葬、土葬、鸟葬)之一。梵语名荼毗或阇维,译为焚烧。《涅槃经》下:“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我国古代基本用土葬,佛教传入后则火葬渐行,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对火葬是排斥的。现在成为我国大力提倡的主要葬法。

【回光返照】又作回光反照,佛家禅林用语。佛法中借喻为向内寻找、领悟真正的“自己”(佛性)。《临济录》:“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意思是说,寻佛找佛不要向外去找,而在于自己的内心,要知道自己的身心与佛祖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佛已经觉悟并合于了真正的“自我”。这个成语由于也含有日落时余晖反射之意,所以今又转而比喻人在病危临终之前,忽然显一时精神旺盛的状态。

【回心转意】简称回心,为佛教用语,本意为回转心意,即改变自己的邪恶之心、不良习气,转向善道,并从此进入佛法的教育之中,成为佛教学人。如将邪恶之心改为向往生命的自由解放之心,则称为回心忏悔;从自利思想为主的小乘佛法中跳出,拓展到学习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法,则称为回心向大,这个成语现指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

【回头是岸】回头指彻悟。佛家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意思是只要觉悟,就能达到彼岸。后借用来比喻犯了错误的人只要悔改,就有生路。

【灰飞烟灭】语出《圆觉经》:“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意思是说,我们在去除某个执著习气的时候,往往利用一种执著覆盖另外一种执著,最后应该将使用的这个执著也去掉,从而达到合于中道,随缘而生利于他人的妙用。这就好比两个木头相互摩擦生火一样,最后生出来的火将两个木头都烧尽,灰也没有了,烟也没有了,一切都还归宇宙。这个成语现指象灰、烟般消逝,比喻完全消亡。

【灰头土面】犹言蓬头垢面。形容肮脏相。此语出于禅宗。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去救度众生,灰头土面即指应众生缘而化现的凡夫形象。

【慧眼】智慧有识别、洞察事物的功用,犹如眼能辨色一样,故名慧眼。佛教中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分,它们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作用。《无量寿经》:“慧眼见真,能度彼岸。”就是说慧眼能照见诸法无相、真空之理,依靠它能得到解脱。后借用作具有独特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目光敏锐,见解高超。常用来称赞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如说慧眼识才,独具慧眼等。

《胡说八道火烧眉毛回光返照》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四,H部

【哼哈二将】哼哈二将,佛教守护庙门的两个金刚力士。后比喻有权势者手下的干将,含贬义。

【恒河沙数】恒河,南亚大河,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比喻数目多得无法计算。《金刚经》:“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世界,以用布施。比喻数量多到像恒河里的沙那样无法估算。

【横死】指自杀、被害或受意外灾祸而死。《药师经》:“救脱菩萨言:‘阿难,汝岂不闻如来所说九横死耶!是故教以咒药方便。’”该经所说九种横死是:一、得病无医,二、王法诛戮,三、非人夺精气,四、火焚,五、水溺,六、恶兽吞食,七、堕崖,八、毒药咒诅,九、饥渴所困。因这九种原因致死的都属于横死。横死属于恶业招致的恶果。

【横说竖说】多方取譬,反复详述,以求详尽,使对方容易理解,谓之“横说竖说”。语本于禅宗。《景德传灯录·希运禅师》:“且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棙子。”禅宗以“顿悟”为主,自称“宗门”,称经教为“教门”。在这个意义上,“横说”为“宗门”,“竖说”为“渐门”。佛经上还有“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之说,“横”属时间,“竖”属空间。

【弘扬】在佛教中,指佛菩萨传播教法,化导众生,至后世,后来指大力宣扬一切思想或观念。

【弘愿】指大乘佛教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愿。聝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等都属于“弘愿”。佛教徒通常用“四弘誓愿”自勉:“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红尘】古代时的“红尘”一词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中:“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大意是说,“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市”,作“人世间”解释,并首先被佛家使用,在佛经中多处出现,指凡俗尘世的“红尘”一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11: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汉以来,佛学作为一种思想和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自佛经,佛学经典或者禅林僧团的词语被我们接纳并且融合使用着,尽管许多已经被世俗引申,不再完全是它原来的含义。历经五年,我搜集整理了这方面的近600条词语,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成语甚至日常口语。按照拼音字母的排列顺序发出来,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抛砖引玉吧。

J

《家贼难防解铃还须系铃人》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五,J部

【极乐世界】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佛教认为最清净快乐的地方,又称“净土”。《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饥不择食】饥:饥饿。食:食物。肚子饿了,就不再挑拣什么东西,都吃。比喻迫切需要,不及选择。常与“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等连用。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丹霞天然禅师》:“又一日访庞居士,至门首相见。师乃问:'居士在否?'士曰:'饥不择食'。

【机锋】本义是弓上的机牙和箭锋。禅宗用以比喻敏捷而深刻的思辩和语句。禅家多用机锋之言验证对方的悟道程度。机锋通常表现在对答之中,称为“机锋对敌”。机锋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快捷如箭,不容犹豫思索。一是如箭行无迹,要旁敲侧击,不许一语道破。如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是“幡动”,慧能却说“仁者心动”,直指人心,如石破天惊。主要在于对机,如箭与弓上的机牙相对,一发中的。

【机缘】泛指机会和缘分。此词源于佛教。1谓众生信受佛法的根机和因缘。《金光明最胜王经·如来寿量品》:“佛世尊无有分别,随其器量,善应机缘,为彼说法,是如来行。”2指应机教化众生的事迹。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释主经典禅观,而论宗戒律,梵呗、机缘附之。”3指机会与缘分,

【吉祥如意】“吉祥”与“如意”的复合词,谓诸事吉利顺遂。吉祥,梵语音译作室利、师利,又称为吉祥。据说释尊成道时即坐于吉祥草上,系由吉祥童子刈割并敷陈于释尊的座位上(见《中阿含经》)。如意,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手持之器具。此物原为印度古时之爪杖,系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长三尺,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这处,而搔抓如意,故称为如意。

【家贼难防】《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按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等 “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谓六根的贪欲。《杂阿含经》:“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 六内贼者,譬六爱欲。”六根以其内在的贪欲,追逐声色等尘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称“家贼难防”。后因以指家庭内部的小偷或内奸最难防范。

【袈裟】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袈裟”是梵语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三种。

【拣佛烧香】唐朝诗僧寒山子有诗:“拣佛烧好香,拣僧归供养。”后世多用引用。生活中亦用以比喻出于某种需要而选择某当事人进行拜访馈赠。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谓见到似乎是怪异的现象,不大惊小怪,安然不动,自然无事。《五灯会元》:“见怪不怪,其怪自坏。”后俗语中多用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见风使舵】也作“看风使帆”“顺风转舵”等。原为禅语,意为随缘,对机。《五灯会元》卷十六:“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截断众流,未免依前渗漏。”后比喻看势头随时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言行。一般含贬义。

【见兔放鹰】,为佛家禅林用语,本意是说,做事的时候,善于见机行事,灵活运作,犹如游猎时,一见到兔子的踪迹,便立刻放出飞鹰去追逐。多比喻认准有利可图,有所需要的时候,才采取及时的行动。《碧岩录·第二十七则》:垂示云:“问一答十,举一明三,见兔放鹰,因风吹火。”意思是说,融会贯通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随缘而生利于他人的妙用,就象见兔放鹰,因风吹火一样。

【见地】俗称“见解”或“见识”。如说某人对某物的见解好、理解深刻,就说“见地甚高”、“别有见地”等等。”《续传灯录》卷三十五:“工夫稳实,见地明白。”《大智度论》卷七八,其中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有共同的“十地”,(十个修行证的阶次),其中第四地就是见地。

【见闻】指人的感觉作用和认识能力。佛教认为,人有“六识”。“见”是眼识的作用,“闻”是耳识的作用,“觉”是鼻识、舌识和身的作用,“知”是意识的作用。

【见阎王】阎王,又作阎罗王、焰王等。佛经中有《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一卷,宋·慧简译。。民间传说阎王掌管生死簿和人寿的长短。后来人们把“见阎王”指死入冥界。

【将错就错】既然错了,干脆再顺着错误错下去。《联灯会要·道楷禅师》:“祖师已是错传,山僧已是错说,今日不免将错就错,曲为今时。”

【聚沙成塔】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像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

《家贼难防解铃还须系铃人》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五,J部

【借花献佛】佛说法时,诸天散花。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释迦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借花献佛”典出《过去现在因果经》: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支莲花。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普光佛授记善慧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后因以“借花献佛”比喻借别人之物去做人情。

【皆大欢喜】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维摩诘经· 嘱累品》:“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又如《法华经· 普贤菩萨发品》:“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后泛指大家都很高兴。

【劫后余生】佛教认为世界经历一次“成住坏空”的循环,为一大劫。在“坏劫”之末,世界将发生大火灾。此时,地狱、人间等下界众生均修习“无觉无观”而躲避到色界三禅天──光音天。于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旷,七日并出,劫火从地狱一直烧到色界二禅天。待世界进入新的一轮循环又重新生成时,光音天的部分众生陆续进入下界,地狱、人间等重又充满了各类众生。这就是佛经所描绘的“劫后余生”的。

【劫火】佛经上说,在旧世界崩溃的“坏劫”之末,将发生“大三灾”——火灾、水灾和风灾。《仁王经》说:“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当火灾发生时,七日并出,山崩地裂,海枯石烂,大火从地狱烧到色界的二禅天,世界化为灰烬。

【净土】“土”即国土、世界。佛教认为,“土”是由“心”而现的,心秽则现“秽土”,心净则现“净土”。一类业报相类似的众生共同感现一个国土,称为“依报”。众生的心识和业报千差万别,因此,国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无穷无尽。净土相对于秽土而言,其间没有生死烦恼、污浊痛苦。也称为佛土、清净世界。经上说到的净土很多,如西方净土、《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经中还描绘了西方净土的胜妙景像。俗语中或把未受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美好之地称为净土。

【觉悟】觉,梵语菩提,鸠摩罗什译作“道”,玄奘译作“觉”。“觉”有觉察、觉悟两层意思:觉察即察知恶事,觉悟即开悟智慧。佛家说:会得真理以开真智为“觉悟”。”意为醒悟。然而此词广泛流行,乃在佛教传入以后。

【结习】积久而难改的习惯,称为“积习”,多含贬义。“结习”源于佛经,意为烦恼和习气。“结”有系缚的意思,谓众生被烦恼所系缚,不能离开生死的“苦海”。“习”,指习气,也就是烦恼(结)的余习。一般地说,“结”的程度较重,“习”的程度较轻。

【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谁做的事有了问题,仍须由谁去解决。《指月录》卷二十三:“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在众日,性豪逸,不事事,众易之。法眼(禅师)都契重。法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法灯)适至,法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

【解脱】系梵语意译。《维摩诘经·佛国品》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脱。”从佛教的意义上说,解除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谓之“解脱”。今用解脱一词,基本上是沿袭与引申了佛教上的意义。

【偈】梵语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译,意译为讽颂、重颂,或音义并译为偈颂,通常由固定的字数和音节组成。佛经在用散文(长行)叙述以后,往往又用韵文(偈)概括地复述一遍,以加强读者的印象。“偈”这种体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曾起到有利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韵白交替而为人们喜爱的说唱文学。

《家贼难防解铃还须系铃人》连载:与佛有关的词语五,J部

【截断众流】禅宗的云门宗有三句“转语”示人。《五灯会元》卷十五载:“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流。若辨得出,有参学份;若辨不出,长安路上辊辊地。”“截断众流”,即一法不立,为“真如门”。后论诗者借用禅语,指见识超群、不同凡响的作品。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梵语略音,正译为窣堵波,即塔、佛塔,俗称宝塔。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意在鼓励人们奋不顾身,去援救面临死亡威胁的人。

【救人须救彻,杀人须见血】意即帮助人要帮到底,办事情要见效果。这句俗语出于北宋的《传灯录》卷三四:“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禅宗有所谓“杀人刀”、“活人剑”:“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须是活人剑。既得杀人,须活得人;既活得人,须杀得人。”

【救苦救难】《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救人于苦救的意思。

【金口】佛为“金身”,故佛口称为“金口”。《华严经》说:“何况如来金口所说。”金口表示为佛亲口所说,真实可信。

【金刚怒目】:金刚,印度古代教徒所用的金刚杵及执杵的力士。通常称佛寺山门内所塑造的四个天王像为四大金刚。形容面目严厉威猛。

【金刚不坏身】金刚即金刚石,是一种极为坚固的矿物,佛经上或用来比喻佛的“法身”。《大宝积经》卷五二:“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金刚之身,不可坏身。

【境界】,佛讲境界有两种意义:一指“十八界”中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等六根展开活动的对象。佛家认为“境界”乃是意识所现出来的“相分”。《起信论》谓:“以能见故,境界妄现。”二指学佛修行所达到的境地。《无量寿经》:“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原来指疆域等,后来,泛指思想、艺术所达到的境地、意境。也指人们所说的客观世界。

【镜花水月】亦作“水月镜花”。《大日经》等佛经载有十喻:幻、阳炎、梦、影(谓镜中之形像)、乾达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著。故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空灵的境界或者虚妄的事情。

【井中捞月]源出寓言故事《僧祇律》载:佛对诸比丘说,过去世时,伽尸国波罗奈城有五百只猕猴,一日在林中玩耍,来到一井边,猕猴主见井水中有一月亮(影子),于是对同伴说:“月今日死,落在井中,我们应把它捞出来,以免世间长夜暗冥。”众猴不知如何下手。猕猴主见井水旁有一树,乃说:“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从猴展转相捉,树弱枝折,群猴都掉进井水里了。佛陀经此故事喻那些自以为是,分不清是非虚实,害已害人的外道邪师。以后用来比喻追求虚幻的事物,白费心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切换至【手机版】|主站|Archiver|小黑屋|BOOKS51论坛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17:38 , Processed in 0.108041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