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专区切换至【手机版】

切换本帖至【手机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推荐] 人为什么要杀死自己?三本书帮你了解自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13:3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以自己的名字做品牌、所设计的手提包和鞋子畅销全球的凯特·丝蓓(Kate Spade)与著名美食节目主持人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最近先后自杀。很多人大惑不解,为何两个名成利就的型男美女,过着普通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真的是那么具吸引力的选项吗?



著名美食节目主持人安东尼·波登。(资料图/图)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Albert Camus)说自杀是唯一真正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然而对一般人来说,自杀不是抽象的哲学课题,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残酷现实。自杀的新闻震动我们,因为它触及我们内心深处一个时常蠢动着的可能性。

真的,只有像斯宾诺沙(Spinoza)这样的理性主义者,才会说自由的人只考虑生,从不考虑死。这类哲学家其实是企图站在生活之外,把生活当美景般欣赏的冥想家。

任何人只要诚实一点,并且对自己灵魂深处发生的事情,有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都会体验过内心死亡天使的悸动。一个人即使多坚强,在最孤单无助的一刻,也可能想到用自杀减低负荷。当然,我们并非常常陷入这种可怕的“谷底经验”,但只要是正常人就一定有存在的焦虑:

先是面对众多选择的不安,然后是承担成败未卜的疑惧,最后是为选择错误而自责自怨。心理学家称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为“日常生活的轻微心理困扰”。在这样的处境下,自杀的念头成为现代人思想军火库中的一项武器,帮助他们对抗日常生活的一切倾轧、压力和遗憾。

由此看来,自杀的倾向并非植根于病态的精神失常或错乱,而是潜伏于最普遍的人性和生命。现代文明不仅没有纾解这种焦虑,反而处处挑衅我们的死亡本能。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认为,现代化的主要过程,是不断把人类生活理性化地组织起来。诚然,资本主义社会一切讲求逻辑和效率,但逻辑和效率背后涉及多少人性的牺牲?

城市人变成生产机器中一颗随时可以更换的螺丝钉,一张苍白众生里难以辨认的脸。他们日复一日地重复固定的生活模式,从未接触过自己存在的根本。在这个意义上,为数不少的现代人其实早已经死了,静静地死在自己的内心里。自杀一族不过是以比较喧闹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吧。



弗洛伊德指出人类每向前迈出一大步,都要付出某种代价。(资料图/图)

在层出不穷的自杀方式中,最惹人遐想的是跳楼,不仅因为它展示了最大的决心和勇气(是寻死的勇气,不是求生的勇气,如果可以这样区分),还由于它丰富的象征意义。 资本主义扭曲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因此从高楼(资本主义的象征)跃下,便很有一种抗议资本主义的弦外之音。在《文明及其缺陷》(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弗洛伊德指出人类每向前迈出一大步,都要付出某种代价——牺牲旧有的安全感,同时制造并加剧某种新的紧张。其实每天只要留意新闻,都可以看到“文明及其缺陷”:城市高速发展,企业公布业绩,股市又创新高,占据了报章、电子媒体和新闻网站的头条和显著篇幅,自杀的报道却几乎自惭形秽地瑟缩在毫不起眼的一角。从这个角度看,自杀是对社会不断繁荣和不断发展的无声抗议,是走投无路的城市人发出的求救讯号。

归根究底,自杀只有一个原因——绝望,而一个人绝望,往往不是为了身外之物,而是对自己彻底失望。我们最后没法忍受的,不是被剥夺了的财富、地位或爱情,而是那个赤条条、空荡荡的自己。换言之,自杀是唯心、非理性和反诠释的,最终甚至是不可解的。旁观者和局外人只能按自己的假设提供解释和建构意义,没有人可以理解死者在那段孤独颓唐岁月的心路历程。

自杀始终是社会难以接受却又无法漠视的事实。因此,知识界和媒体总是乐此不疲地为自杀提供方便、表面上合理的解释,企图用理性来驾驭和驯服不可理喻的死亡。自杀新闻的颠覆性也在这里——它提醒我们,人类彻彻底底,也可说是里里外外,是有限的。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我们只需一个生存的目的,就可以找到一千个求生的方法。任何人只要张开眼睛诚实地面对生活,也必然面对死亡。倘若自杀的倾向是与生俱来的死亡本能,我们只能用生之欢愉来克服死之诱惑。哲学家的智慧只告诉我们,面对死亡,生命不堪一击。在这同时,千万个对这些思想一无所知的凡夫俗子自得其乐地生活下去,买车买楼,结婚生子。很明显,生命的意义必须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寻找,而不是在知识分子的伟大理性里。



《野蛮神》,台湾版本译为《野蛮的上帝:自杀的人文研究》,王庆苹,华宇译,心灵工坊,2005。(资料图/图)

想了解自杀多一点,6月14日的《纽约时报》推荐3本书。英国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阿尔·阿尔瓦莱斯(A. Alvarez)的《野蛮神:自杀之探究》(The Savage God : A Study of Suicide)堪称西方自杀论述的经典。作者探讨的,是艺术与文学作品,跟创作人的悲剧性格与自毁倾向的亲密关系。近代西方文坛最轰动的自杀,是1963年女诗人希薇亚·普拉斯(Sylvia Plath)伸首入瓦斯炉,然后开瓦斯自行了断。阿尔瓦莱斯认为,普拉斯的自杀念头和与忧郁症的长期搏斗,是她的缪思之神。这个神成就了她,最后也毁掉了她。



《正午的恶魔:忧郁症地图》,中译本作《走出抑郁》,李凤翔译,重庆出版社,2010(资料图/图)

《纽约时报》的推荐第二本书是《正午的恶魔:忧郁症地图》(The Noonday Demon: An Atlas of Depression)。此书作者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是重性抑郁障碍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 病人,自杀的念头从未远离他。女作家欧茨(Joyce Carol Oates)赞赏这本书“有从病理学到哲学等多种声音,为读者提供丰富、多样化的阅读经验”。



《我所有的琐碎忧伤》,台湾译本作《亲爱的小小忧愁》,陈佳琳译,时报文化,2016(资料图/图)

第三本书是加拿大女作家泰维兹(Miriam Toews) 的小说《我所有的琐碎忧伤》(All My Puny Sorrows)。才貌双全的钢琴家姐姐到精神病院探访自杀不遂的落魄妹妹。《纽约时报》称这本小说“做出高难度动作”,同时描绘出“自杀者的无力”与“旁观者的无奈”。
0 0

主题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切换至【手机版】|主站|Archiver|小黑屋|BOOKS51论坛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网站地图

GMT+8, 2024-5-5 03:59 , Processed in 0.056998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BOOKS51.COM

© 一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