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专区切换至【手机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切换本帖至【手机版】


作者: admin
查看: 52|回复: 0

主题标签Tag

搜索
最新资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历史] 他当了48年皇帝,40年不碰女人,一直活到86岁,结果却成千古笑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24-1-4 12:45: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查看: 52|回复: 0
<
前言
他曾统治这个国家达48个年头,其中40年未尝女色。他一心向佛,却饿死在宫中。这似乎有悖常理,难道信仰真能让人走火入魔、荒废政务吗?他是如何从明君变成笑柄的?信仰与政治,又该如何取舍?



童年的启蒙:权谋路上的启蒙
萧衍生在南北朝的动荡年代,是一个出身官宦世家的孩子。他的父亲萧浑,在南齐朝中位极人臣,权倾朝野。这样的家世和身份,让还是孩子的萧衍很早就接触到了朝中政务。他跟在父亲身边出入朝堂,目睹大臣们决策沿革,见证朝局风云变幻。这为他日后的仕途和权谋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南齐的统治却日益腐朽无能。皇室衰微,奢靡无度,宦官和外戚跋扈,朝政混乱。小小年纪的萧衍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这份对现实的愤懑与不甘,积蓄在他年少柔软的心头。



起义称帝:权谋路上的崛起
到萧衍长大成人的时候,大隋已经灭亡南齐,建立了新的梁朝。梁朝初期,国势强盛,颇有作为。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梁朝第三代皇帝武帝萧衍父亲萧浑的时代,国力已明显衰弱,未能有效治理国政军务。种种迹象表明,梁朝这棵大树,已经动摇得厉害。
526年,眼看国家危难当头、民不聊生,已经是一位文武全才、备受瞩目的将领的萧衍决心挺身而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发动兵变,很快取得全胜。在这个过程中,萧衍展露出了过人的政治手腕和权谋本领。



他没有直接夺取皇位,而是立年仅8岁的梁敬帝萧宝融为新的皇帝。通过这一明君遗风的举动,萧衍赢得了民心和军心。
而年幼的傀儡皇帝也让他得以幕后主政,真正执掌大权。这样,身为新政权实际掌权人的萧衍,开启了他辉煌的权谋生涯。



太平盛世:权力治国的巅峰时期
公元547年,在位仅7个月的梁敬帝萧宝融突然匹夫风采,让位于萧衍。于是,37岁的萧衍正式登基为帝,开创了梁朝历史上最鼎盛的“大同之治”。
有了皇帝的头衔与地位,萧衍马上开启他改革创新的政治蓝图。他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大力提拔贤能之士,加强中央集权。



他减轻赋税,惩治贪官,关心百姓疾苦。他甚至下达圣旨,只要百姓反映弊端,他的朝臣必须三天内解决问题。否则,他们就要被严惩。
在萧衍的改革措施下,梁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发达。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大同之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太平盛世。在这片太平中,萧衍也过上了仕途顺遂、万人景仰的幸福生活。他声名显赫、功成名就,被历史记载为一代明君。



与僧人的邂逅:信仰觉醒
550年前后,正值权倾朝野、功成名就的梁武帝萧衍,有一次微服外出游玩。在路上偶然遇到一位禅僧,这位禅僧深通佛理,见多识广,谈吐之间透着一种超尘脱俗的风采。两人閒谈甚歡,深入佛法的话题。
这一次邂逅,对深受儒家教育的梁武帝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感受到佛教的博大精深,文理之学的局限性。由此,他对佛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和向往,甚至数度剃度出家为僧。这标志着他开始步入佛门,走上了佛法信仰的道路。



信仰之路:浮华苦海
皇帝的殷勤让佛寺一时间成为朝中焦点。来往祈祷膜拜的臣僚不断,希图讨好信佛的皇上。皇帝的新政几乎停摆,他整日沉浸在佛寺弘法当中,国政军务全权交给宰相,政事混乱,民心动荡。
大臣们痛苦地发现,皇帝的佛缘一天天深,对政事的关注度却在迅速降低。他们想尽办法挽留萧衍回朝理政,无奈萧衍已然对红尘失去兴趣。



于是,朝野上下一片哀鸿。臣工谏言,儿女痛哭,都无法让萧衍放弃佛法。为了争取皇帝回心转意,大臣们甚至多次在皇帝出家时,向寺庙巨额捐資,妄图以金钱留住这位迷失在佛国中的君主。一时间,寺庙竟成了朝野政治的中心。
这场信仰与现实的拉锯战最终以560年萧衍让位告终。他将皇位传给儿子萧渊明,自己则一心想脱离尘世,过上清修的日子。



囚中修行:笑柄成仙
让位后,萧衍只想过上清心寡欲的生活,专心修行佛法。然而,此时的梁朝已危在旦夕。权臣侯景乘机夺权,迫使新登基的梁敬帝传位给他,然后把前皇帝萧衍囚禁在东宫之中。
素食少,刻苦修行的日子并未磨灭萧衍的佛性。他早已将权利看得很淡,将这囚禁视为佛法中的一种魔难。他一心入定,舍身忘我,折磨己身以求证道。终日面带微笑,悟道夙夜。



四年后,在这种自我否定式的修行中,72岁的萧衍含笑离世。成为一个信仰殉道、被权谋遗忘的传奇人物。飨宴之上,嬉笑怒骂,谁又能明白这份坚持?他失败也好,成仙也罢,历史长河中,只留下无奈叹息。
后人的评说又如何呢?追名逐利的权谋,繁华落尽;佛法妙论,世人难解。易地而处,我们又会如何抉择?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令萧衍由盛转衰的原因。



分析权谋兴衰的原因
如果细数梁武帝萧衍的功过得失,不难发现他在政治上犯下的两大失误。正是这两大失误导致他在晚年一蹶不振,人生仓促收场。
第一个失误在于他过分迷信佛法。中年之后信仰佛教,本无可厚非。但他沉迷其中,荒废朝政,这已经脱离作为一个君王应该承担的责任。难怪大臣们无不痛心疾首。所谓“十室九空”,正是指的佛寺里这些虚度的光阴。



第二个失误则是权力交接的失策。560年,萧衍若无其事地传位给了儿子,自己却浑然不设防备,最终落得被软禁的下场。这一明显的政治失算导致他丧失人身自由,无法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
结合时人侯景的造反,梁朝自此一蹶不振,终于在他驾崩后的第三年灭亡。可见,萧衍晚年的种种失误同样让这个奋力打造的政权失去回旋余地。作为开国皇帝,他有难辞其咎的责任。



后人评价
对于梁武帝信佛禅修而荒废政事这一历史异数,后人褒贬不一。批评者认为,他本可带领这个国家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却因一己之私欲而葬送壮志未酬。称颂者则认为,作为君王他功成身退,最终能超脱尘世,成就佛道,实属难得。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在《九评梁武帝》一文中分析道:“信奉佛教本是人之自由,但萧衍因此耽于佛事,消极怠政,则有违其作为君主之责任。”可以说,这话语道破了梁武帝由盛转衰的真正原因。



历史 张小波先生也有深刻阐释:“政治权力不是永远的,但生命意义却可以超越一切。”这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审视这个传奇皇帝的视角。
确实,追名逐利的权谋最终难逃朽败宿命。而那些追求信仰和生命意义的伟人,他们的精神则会被历史铭记和后人传颂。



结语
回顾梁武帝萧衍的传奇一生,我们不禁要深思:在复杂的人生选择中,信仰和现实、精神和物质,我们该如何取捨?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并无定论。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位置上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没有恃无恐,来批判任何一方的所作所为。
然而,梁武帝的教训确实值得我们警醒:无论身处高位还是基层,我们都不能忘记身上的责任;无论面对何种诱惑,我们都不能轻易被名利场中虚无的泡影迷惑。
这就是梁武帝传奇一生给我们的启迪。而对于他的功过定夺,最后的评判权,还是留给那些孜孜以求真理的后人吧。

0 0

主题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