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专区切换至【手机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切换本帖至【手机版】


作者: admin
查看: 27|回复: 0
搜索
最新资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轶闻] 每天被活取胆汁,疼到咬烂自己手掌!曾轰动一时的胆熊怎么样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23-12-13 11:15: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查看: 27|回复: 0
<
一根管子直通胆囊,每天吃不饱饭就算了,还有人捅开这根管子获取最新鲜的胆汁。套上“铁马甲”,困在窄小的牢笼里,从出生到死亡都没有任何自由。



这就是胆熊的一生,也是昂贵的熊胆粉的来源。



活熊取胆
用于取胆的熊名为胆熊,胆熊不是一个物种的名字,而是所有人类养殖用于取胆汁的熊泛称,黑熊棕熊都可以用此名。
简单来看,胆熊似乎和家畜一样,人给它食物住所,它用自己的胆汁作为回报,但实际上胆熊比家畜悲惨得多。



首先,人工养殖的胆熊仍然是野生动物,它们并不适应圈养环境,而且一餐饱饭都吃不到。
因为养殖场的人坚信,饥饿、口渴能够让熊分泌更多的胆汁,所以只给它们一点养分让它们不至于饿死。
这种做法,能不能获得更多的胆汁不说,光是饲养成本就节省不少。



除了吃不到一口饱饭,胆熊们还连随意支配自己的身体的自由都没有。
为了防止熊抓破导管,工作人员会为熊穿上一种特制马甲,你可能想象到的是古代铠甲的样子,实际上,这东西比铠甲笨重许多,更像是一种刑具。



熊喜欢挠痒痒,这种刑具装到它们身上后十分闷热,加上虱蚤横生,它们会瘙痒难耐,却又不能去挠。即便那熊多么的威武霸气,在这种刑具之下,只会痛苦地翻滚求饶,狼狈不堪。
最残忍的是取熊胆汁的过程,为熊取胆汁基本不打麻药,那样成本太大。工作人员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用铁钩勾住熊的脖子和四肢,将其固定。



接着,熊肚子上一片被剃了毛的区域展露在眼前,上面一道伤口触目惊心,因为胆汁是重复抽取的,所以这个伤口永远没有痊愈的可能。
伤口上有一根口管,那是人们利用手术安上去的,外连一根透明塑料软管,内直通熊的胆囊,平时用敷料把软管和伤口包扎起来。

需要取胆汁的时候,将包扎打开,针筒插入口塑料软管内。



抽取胆汁的过程也十分漫长,针筒为了等待胆汁积累,时抽时停,比起从始至终的折磨,这种断断续续,更让没有打麻醉的熊难以忍受。
熊的惨叫,随着针筒的抽与停,有节奏地起伏着。经过两个小时的漫长折磨,这些熊已经不成熊样,甚至有很多熊因为疼痛咬烂自己的手掌。



这种折磨下,也有熊进行反抗,但它能做的反抗,只是求死。
一头棕熊不知怎么挣脱了束缚,它拼命地将肚子上的伤口撕扯开,接着,肝肠也扯了出来,血不停地流出。

发现异常后立即有人出去示警,其余工作人员用铁钩试图用铁钩制服暴动的棕熊。



最后这头熊如愿以偿的死去,尽管死时的样子并不好看。饲养场的场主面无表情,只手手一挥:“赶紧救熊掌。”
熊掌必须活砍才有价值。沾着鲜血的熊掌砍下来后很快被洗干净,到了豪华酒店的餐桌,这时候熊掌的美味与珍贵,掩盖了原本的血腥。



家养的猪、羊,只有在生命结束时才会有一瞬间的痛苦,在此之前它们都不用为自己的吃住发愁。
这些囚禁着的胆熊,无时无刻不在受着折磨。

对于其它家养牲畜,死是一种结束,对于胆熊来说,死是一种解脱。



活熊取胆历史
中国有关熊的历史久远,《诗经》等文献中有“熊”、“罴()、黄罴”等名称。“熊”在现今指熊科动物黑熊,“罴、黄罴”指熊科动物棕熊。
秦汉时期的众多医学家著作《神农本草经》中,有熊脂味甘,微寒……生山谷。”的记载,但是还未以熊胆入药。



唐代出现的《药性论》中,有“熊胆,臣,恶防己、地黄。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的记载。
但这不能说明唐代才以熊胆入药,因为同期的《新修本草》卷第二诸病通用药中记载“熊胆,《别录》曰:性寒”,说明唐以前已有熊胆入药的可能



明代的《本草纲目》详细说明了熊胆的动物来源,“熊、罴、魋(tuí),三种一类也”,“魋”为马来熊,“熊”为黑熊、“罴”为棕熊。
清代《广东新语》曰:“熊有三种,曰人熊、猪熊、狗熊”,“人熊”为棕熊,“猪熊、狗熊”为黑熊。马来熊已经被剔除在外,此后至今,熊胆来源皆为黑熊、棕熊两类。
人们最开始取熊胆,只能采用捕杀的方式,这种一次性的取胆方式,使得野外大量的熊被大量杀死。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朝鲜代表团访问中国,将起源于朝鲜、越南等国的活熊取胆技术传给我国。

为了保护野外的熊类,人工养殖活熊进行取胆,得到了政府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黑熊养殖场数量急剧增加。
这本是一项保护熊的措施,却将它们推入另一个深渊。



随后的1993年,我国林业部门开始对养熊场进行清理整顿,不允许新建养熊场,不符合《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的立即关停,还制定一系列保密制度。
当时的保密制度也为后来的管理埋下了隐患。



1996年,全国养熊也管理工作座谈会召开,主要内容是:杜绝伤害虐待熊类行为,规范饲养和活熊引流取胆汁技术。
1997年原林业部发布了《黑熊养殖利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就建立养熊场的程序、规模、笼舍、熊活动场、熊来源、饲养管理、造瘘手术、胆汁引流、圈养繁殖、科学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一只被救助的胆熊
2004年,国家林业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麝、熊资源保护及其产品入药管理的通知》。
重申禁止猎捕野生熊,规范驯养繁殖活动,产品加载国家林业局印制的“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后方可进入流通市场,以便执法部门监管。



在政府后续的努力下,到2006年,全国养熊场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480家,下降到2006年的68家,养熊7000头。
但这只是能够统计到的结果,在1993年的保密政策下,不知有多少熊在未知的角落受着罪。



这些黑养熊场继续生存发展,依赖于不断扩大的市场。

市场的扩大离不开诱导性经济,其中很多消费者,只知道数着钞票递给卖熊胆的商家,对于熊胆的真实面目却知之甚少。



完整的熊胆

他们不了解养熊业背后的血腥残忍,也不太了解熊胆到达有什么用,往往是在商家的夸大下,产生了盲目跟风的消费。
熊胆的流向,许多并非是药用市场,而是用作礼品。高档的礼盒包装,成为了面子与面子的一场交易,熊胆的药用价值发挥的很少。



还有一部分用于走私,大批的韩国人借着旅游的名义,到各个养熊场购买熊胆或制作好的熊胆粉,然后带回国销售。
正是这种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复杂的贸易往来,给养熊场的管理带来了巨大阻力。



如何拯救熊?
既能拯救这些可怜的熊,又不影响市场的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替代品。
早在1983年的时候,人工熊胆项目就已经在沈阳展开。
到1990年,研发到了二期临床试验,距离成功只差最后一步,可二期临床的批文中却是这样一句“引流熊胆产量已满足药材所需,也请开发时综合考虑”
最后,二期临床试验没有通过,要求再补充临床试验。



1989年准备好进入临床试验的“人工熊胆”
补充试验进行时,国企改革开始了,原本给项目投资的两家国营制药厂变成私企,资金链断裂,项目搁置8年。
8年后,一些项目组成员的学生注入资金,重启了项目。
2002年,项目组那着所有临床试验资料,再次上报,得到的回文是:“本品(指‘人工熊胆’)与天然熊胆的主治功能相差悬殊,两者不能完全替代,名称为人工熊胆不合理。”



项目组成员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申报,到2004年再次得到回复,与两年前差别不大:“本品与天然熊胆的主治功能相差悬殊,难以完全替代,名称为人工熊胆欠合理。”

两次回复的意思明显,不应该用“人工熊胆”这个名字。当时项目组不同意改名,认为那样失去了意义。



被救助的胆熊

2005年,项目组再次收到药审中心回文,这次提的不是名字,而是要求增加临床试验病种。

2007年,项目组按要求将新增临床试验资料上报,从此,再也没得到回复。



项目组的成员周杰回忆道:“留意到2007年有个提案,说要取消养熊行业,说有很多中药可以代替熊胆。当时药监局和林业部联合给出答复,说养熊行业已经有很大改进,且熊胆药不可或缺,没有找到代替品,所以不能取消。”
“我感觉,这就是在问是救人还是救熊?”周杰最后说道。



随着人工熊胆粉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已有文献证明,人工熊胆粉的化学成分与熊胆粉成分十分接近。
经过昆明种小鼠实验得出结论,人工熊胆粉在镇静、利胆方面的作用已经接近或达到天然熊胆粉。
除了人工研制替代品,很多的中药成分也是能代替熊胆汁的。



除了寻求替代品,研究新的取胆汁技术,代替无管引流,也能减轻熊所承受的负担。
一切的方法只能代替或创新活熊取胆,但不可全面禁止。
制止活熊取胆简单,但制止人类的贪婪心很难。一旦活熊取胆被禁止,将有更不规范的取胆手法在不为人知的地方进行,更多人冒险对野外的熊下手。

这就是那么的无奈。人类救熊,又何尝不是救自己。



  1. [align=left]参考文献:[/align][align=left]1.从熊身体取胆汁看人类的残忍[/align][align=left]2.活熊取胆业为什么能一直存在?[/align][align=left]3.孰是孰非,部分地区人熊矛盾已不可调和?那你了解过胆熊的遭遇吗[/align][align=left]4.中药熊胆资源发展历程与展望[/align][align=left]5.人工熊胆“立项30年”未批 等效替代品早已制成[/align][align=left]6.百科:人工熊胆[/align]
复制代码
0 0

主题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