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专区切换至【手机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切换本帖至【手机版】


作者: admin
查看: 368|回复: 7

主题标签Tag

搜索
最新资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哲理/鸡汤]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箴言,圈粉无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8-4-1 22:1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查看: 368|回复: 7
<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连莎士比亚都瞧不起,却独服哲学家叔本华。在致朋友的一封信中,他称赞叔本华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整整一个世界”。托尔斯泰还买回一张叔本华的肖像,把它挂在自己的房间里,他认为:叔本华的哲学已把我们带至哲学所能把我们带至的极端。

也许你觉得这只是一代大文豪的偏好,但实际上,深受叔本华影响的人远不止托翁,随便罗列就有这些各自领域巨擘的名字:

俄国文豪屠格涅夫、契诃夫,德国文豪托马斯·曼,法国作家左拉、莫泊桑,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小说家英国文豪哈代、毛姆,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阿根廷名作家博尔赫斯,大音乐家瓦格纳,作曲家马勒,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精神分析学说宗师弗洛伊德以及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等等。所有这些人都从叔本华受益,甚至其成就还与叔本华思想智慧密切关联。



叔本华的思想成就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不过由于专业限制和哲学通常的深奥难懂,它很难深入大众。倒是其随笔《人生智慧箴言》“用散文诗般的语言阐释幸福生活的艺术,睿智冷俏,禅意隽永,问世160多年来,影响了无数思考人生幸福与苦难的人”。

下面的内容由舒生综合整理自《人生智慧箴言》,你可以把它当成叔本华思想学说入门的一把钥匙,也可以由此直接聆听到哲人智慧的佳音,从而获得幸福生活的真谛。



1、健康是幸福的首要条件

财富对喜悦贡献最小,健康对喜悦贡献最大:放眼底层大众,劳工阶层,尤其是农夫,我们能看到喜悦满足的面孔;富贵之人,却往往愁容满面。我们首先要努力保持高度的全面健康,健康之花盛开,结出喜悦果实。 人生的头号愚蠢,就是牺牲健康,以求其他:求财富、谋腾达、图博学、逐名声,更遑论纵色欲,求片刻之欢。健康第一,我们应该把一切都放在它后面。

2、幸福在于培养卓越丰富的个性

聪明才智之士,即使与世隔绝,仍能凭自己的思维与幻想怡悦心神;蠢笨愚钝之人,就算走马灯一样社交、看戏、游玩、娱乐,也逃脱不了锥心刺骨的无聊。善良、节制、性格温柔之士,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怡然自得;恶毒、贪婪、性格妒嫉之人,哪怕富甲天下,依然抱怨不休。

3、人尽其才是幸福人生的基础

一人天生神力,强壮非凡,然而,迫于环境,他要么必须坐着工作,干些细小琐碎的手工活,出色的体力无用武之地;要么不得不读书,从事脑力劳动,而这种工作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能力,非其所长;在这两种情况下,此人会毕生感到不幸。一人脑力盖世,然而因为从事毋需开动脑筋的平凡营生,脑力既得不到培养,也得不到施展,甚至被迫从事力不能及的体力劳动,那就愈发不幸。

4、修身是幸福之路

对完全来自外界的不幸,我们较能从容忍受,对自作自受的不幸,我们很难淡然处之。原因是,命运本身会变,自己的品相永恒。所以,与其专心谋求外在佳品与外在名誉,不如更多地用心保持与改善主体之佳品。

5、必要的孤独是幸福的要素

人生在世,要么孤独,要么庸俗,除此之外,选择不多。

对他人,对外界,切勿期许太多。他人能给予我们的十分有限,归根结蒂,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所以关键是那孤独者究竟是谁。真正伟大的心灵沉思时,如同鹰在高空翱翔,孤独无伴。

6、人生幸福的关键是内心拥有什么。

人生智慧是一门艺术,是尽量幸福愉快地生活的艺术。 人之所是对幸福的贡献远远大于人之所有,也远远大于人的形象。一个人幸福与否,永远取决于他是什么,亦即他自身之内有什么;原因是,他的个性时时处处伴随他,点染他的一切体验。无论何时何地,不管何事何情,他享受的首先是他自己;身体享受是如此,精神享受更是如此。——如果个性的品相欠佳,种种享受就如名贵佳酿落入刚刚尝过胆汁的口中。

7、内心的贫乏导致外在的贫困。

诸多世家子弟,衔金含玉而生,顷刻把偌大家产挥霍一空,其速度难以置信,其过程不可救药,究其根源,正是那源自内心空虚、精神贫困的无聊。这些少年人,来到世间,外富而内贫,他们想从身外获得一切,企图用外在的富有取代内心的丰富,当然徒劳无功。最终,内心的贫乏导致外在的贫困。

8、精神生活可以抵御无聊

精神生活不仅可以抵御无聊,也能预防无聊的不良后果。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它作防御武器,抗拒损友,从而避免因为单纯在世界中寻求幸福而陷入的危险、不幸、损失与挥霍。例如,我的哲学从未给我赢得什么,但它助我躲避了许多损失。

9、手头的财富不是追逐世俗快乐的许可证

我们应当把手头的财富视为一道壁垒,它保护我们,帮我们抵御多种可能发生的苦厄与不幸,我们不应认为它许可我们追逐世俗快乐,更不能认为它要求我们追逐世俗快乐。——有的人,原本不名分文,然而凭借某种才能发了大财,他们几乎总是会耽于一种幻想,以为他们的才能是永久本金,收益是利息。因而,他们不把一部分所得节约下来,以便增加永久本金,而是挣多少花多少。然而,这样的人后来往往陷于困顿。

……财富如海水,越喝越渴(名声亦然)。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想索求某些财物,他就根本不觉得缺少它们,没有它们,他照样十分满足。相反,另一人比他富有百倍,只要一件财物求而不得,就会感到不幸。所以,富人家产万贯,并不令穷人觉得不安;另一方面,如果谋财失败,已经拥有的众多财产并不让富人感到安慰。

10、虚荣恰如贪婪,都是一味追求手段,却忘了目的

我们抚摸猫,猫就发出满足的咕噜声,无一例外;同样,听到赞扬,尤其是搔到自命不凡之痒处的赞扬,人人欢喜满面,哪怕赞美之词显然是谎言。

我们的幸福,最主要的基础是安宁与满足。显而易见,要促进幸福,最有效的方法也许莫过于限制追求名誉的动力,把它调节到合理的程度,也就是降到大约等于目前的五十分之一,从而拔掉这根时刻折磨我们的肉中刺。

11、 人生智慧的要点

人生智慧的要点是摆正关注现在与关注未来的关系,不顾此失彼。很多人过分关注现在,活得轻浮草率;另一些人过分关注未来,活得忧心忡忡。只有极少数人把握得恰到好处。



12、嫉妒既是丑行,又是不幸

嫉妒是人的天性;尽管如此,它既是丑行,又是不幸。因此,我们应当把嫉妒视为幸福之敌,要像对付恶魔一样努力掐死它。所以,我们应该多想想生活不如我们的人,有些人过得比我们好,但那只是表面现象。当真厄运临头,想想比我们苦难更深的人,会让我们感到莫大的慰藉,尽管这慰藉与嫉妒出自同一个源头;其次,与处境相同的难兄难弟在一起,也会让我们得到安慰。

13、假如它不属于我,将会如何?

看见不属于自己的,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个想法:“假如它属于我,将会怎样?”这念头让我们自感匮乏。与其这样想,不如常问:“假如它不属于我,将会如何?”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努力时不时这样看待我们之所有,设想假如我们失去它们将会如何;我们甚至应该这样看待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财产、健康、朋友、情人、妻子、儿女、马与狗。原因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失去了一个东西,才真正知道它的价值。

14、可取之物如沧海,每人仅能得一粟

为我们的愿望设个上限,给我们的欲求配上鞍鞯,把我们的愤怒驯服招安,时刻牢记,可取之物如沧海,每人仅能得一粟,然而人人必定遭受众多苦厄。一言以蔽之,自制与自持是准则,如果不遵守它,我们必然感到自己悲惨可怜,不论拥有多少财富,掌握多大权力,都无济于事。

15、人生在世,一要谨慎小心,二要宽宏大度

前者帮你免遭伤害,后者助你避免纷争。与人相处,不要无条件地排斥任何个性,只要它是出自本质,哪怕它极恶劣,极可怜,极可笑。应该这样看,人的个性无法改变,出于一个永恒的形而上原则,只能如此;遇到糟糕的个性,应该这样想:“这样的怪鸟也非有不可。”如果不这样想,那就有失公正,就是挑战别人展开生死决斗。

16、慎对自我中心的人

大多数人主观透顶,归根结蒂,他们心里只有自我,对其他一切都毫无兴趣。所以,无论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会立刻想到自己。别人的言谈,只要偶尔跟他们沾一点边,他们就会全神贯注,再也没有余力理解谈话的客观对象。同样,只要妨碍他们的利益,有损他们的虚荣,那么任何理由对他们来说都完全不成立。他们很容易分心,很容易感到受伤、受辱、受冒犯,所以,若想跟他们客观讨论点什么事情,得小心翼翼,言语中千万不要以任何方式冒犯他们那娇贵脆弱的自我。

但是,面对这样的人,无论怎样谨慎小心都不够,因为他们只在意自我,其他一概不放在心上。他们对别人言谈中的真知灼见、绝妙好辞、格言警句充耳不闻,然而,无论别人说了什么话,哪怕只是隐隐约约、七弯八拐地伤害了他们那可怜的虚荣,或者冒犯了他们那至尊至贵的自我,他们都会声声入耳、字字入心。这些人之脆弱,跟小狗一样,你要是不小心轻轻踩了它的爪子,那你就听它嚎叫吧。这些人也像遍体鳞伤、长满脓疮的病号,你必须慎之又慎,千万不要碰他。

17、为真正的处世智慧开掘一个永不干涸的源泉

要时刻牢记时间的效果,念念不忘万物变动不居,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应该立即鲜明地想到它的反面;幸福快乐,想到灾祸不幸;友情温暖,念及反目成仇;晴空万里,想到乌云压顶;爱意绵绵,念及仇恨入骨;信任与坦诚之时,想到背叛与懊悔之日;反之亦然。这样做,就为真正的处世智慧开掘了一个永不干涸的源泉;凡事三思而后行,就不易上当受骗。

18、悲苦与喜乐是性格

十个计划,九个成功,悲苦的人不因为九个成功而欢欣,却因为一桩失败而气恼。相反,十个计划,九个落空,喜乐的人却因为一个成功而欣慰喜悦。——不过,要找到一个没有任何补偿的苦厄并非易事,这里也是如此。总而言之,悲苦的人,亦即性格阴暗焦虑的人,固然遭受许多幻想出来的不幸与痛苦,但也因此比那些喜悦无忧的人少遭受实际的不幸与痛苦。凡事只看到黑暗的人,时刻畏惧最坏的可能,未雨绸缪,早作防范,因而不会像凡事总看到璀璨光明的人那样常常误算。

19、痛苦与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敌人

人生的幸福有两个敌人,一是痛苦,二是无聊。此外,可以这样说,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成功地远离了一个敌人,就在同样程度上接近了另一个,反之亦然。所以,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摆动,只是摆动的幅度有大有小。窘迫贫困制造痛苦,平安富足产生无聊。

20、有件事对我们的幸福贡献巨大,那就是正确估计下面两个东西的价值:其一,我们自身之内是什么,我们对于自身来说是什么;其二,我们在他人眼中是什么。

其实,每个人都是首先活在自己的皮囊里,不是活在他人的看法中。

21、名誉是外在的良知,良知是内在的名誉。

22、一个人年轻是把全部精力投入作品,年老后看到这些作品并不与他一起老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安慰。

23、柏拉图:人间万事,没有什么值得殚精竭力。亚里士多德:幸福属于自得其乐者

24、明智的人追求的不是享受,而是无痛苦

若要评估一人有多幸福,不要问什么让他快乐,应该问什么令他悲伤。

25、为了完全慎明思辨的生活,汲取亲身经验包含的一切教训,我们需要时常回顾,反复总结我们的经历、作为、体验,以及从中获得的感受,对比我们当时的判断与目前的判断,把我们的志向及努力,与结果以及由结果得到的满足加以比较。

26、实施计划前,要反复思考,缜密分析,然而,即使已经透彻考虑了全部情况,我们仍要承认,人类知识总有不足,所以总有可能发生无法研究或预见的情形,令全部算盘失误。

27、如果灾难已经发生,不可能改变,那么我们绝对不要设想事情原本可能是其他什么样,更不要设想用什么方法可能避免这个事件;原因是,这样想会让痛苦加剧到不可忍受的地步,成为自我折磨。

28、人与人之间精神与气质的相异或相同,在谈话中会轻易迅速地显露出来,简直令人惊异;这一点,在每个细枝末节都显而易见。

29、任何人都看不懂超越自己的东西



30、如果谬误在社群大众中流行,在报刊书籍里出现,被信以为真,至少不受驳斥,不要绝望,不要以为事态将永远如此。

31、品格高尚、才华出众之士,往往显得格外缺乏知人之明与处世智慧,年轻时尤其如此,因而很容易上当受骗,或以其他方式遭遇误导。

32、少年时,高尚的人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本质的、决定性的关系与由此关系产生的结合应该是理念的,也就是说,是基于心态相似,思路相近,情趣相投,心力相当,如此等等。然而,他后来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实际的,也就是说,支撑它的是某种物质利益。

33、有人以为,展现聪明才智,可以在社会上讨人喜欢。何其幼稚!事实刚好相反,这样做,在大多数人那里只会惹憎招厌。

34、行动不可效法他人;原因是,处境、环境与氛围永远不会相同,人的性格各自不同,行动是色调相应有别,所以,两个人做同一件事,那件事其实并不相同。

35、若想令人相信自己的判断,表达必须冷静,不带激情。

36、如果我们疑心一人撒谎,应该装作深信不疑;这样他会胆子变大,放肆撒谎,从而败露。

37、无论人生形态如何,要素永远一样;因而,不管是在茅舍,还是在王宫,在寺院,在军营,人生历程本质上大体相同。

38、众人通常称为命运的,其实大多是他们自己的拙劣作为。世事练达臻于化境之士,从不三心二意,也绝无匆促草率。

39、童年时,我们凭借纯真的眼光获得对事物的生动形象的理解,然而,教育却奴隶把概念加在我们头上。可是,概念并不能提供真正本质的东西;真正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全部知识的根基与实在内容,来自对世界生动形象的把握。这种生动形象的把握,只能靠我们自己获得,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带给我们。

40、前半生,特点是无休止地渴望幸福;后半生,特点是提心吊胆地躲避灾祸。

41、年轻人在人世间手足无措,犹豫不决,拙手笨脚,错误百出,昭示他品格高贵。

42、我们一生的前四十年提供文本,后三十年提供对文本的注释,注释帮我们正确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与逻辑关系,明了其结论,欣赏其精髓。

哲学疗法:中国人的智慧仓库。
0 0

主题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8-4-19 06:07:20 | 只看该作者
叔本华: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1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2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3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

4

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曾经一度为某件事情悲伤不已,但最后却被证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又或者,我们曾经为之兴高采烈的事情,却变成了我们极度痛苦的根源。

5

即便是最渺小的存在,也胜过那最伟大的虚空。

6

人存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须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7

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8

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9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10

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11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8-4-19 06:33:06 | 只看该作者
舒生按:原文太长,为了便利阅读,我只得不断删减、压缩,然后敲黑板划重点。不过叔本华哲学真的是一碗振聋发聩的毒鸡汤。

叔本华: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振聋发聩)


  • 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 叔本华 著 韦启昌 译 选自《叔本华思想随笔》

1

我们对痛苦的敏感几乎是无限的,但对享乐的感觉则相当有限。虽然每一个别的不幸似乎是例外的情形,但在总体上,不幸却是规律中的惯常情形。

2

溪水只要没有碰上阻碍物就不会卷起漩涡,同样,人性和动物性决定了我们不会真正察觉和注意到与我们的意欲相一致的一切事情。如果我们真的对事情有所注意的话,那这些事情肯定就是没有马上顺应我们的意欲,这些事情已经遇到[381]了某种阻碍。相比之下,一切阻碍、抵触或者拂逆我们意欲的事情,也就是所有让我们不快和痛苦的事情,马上和直接就被我们异常清楚地感觉到了。正如我们不会感受到整个健康的身体,而只会觉得窄鞋子夹住脚趾头的一小处地方,同样,我们不会考虑到所有进展顺利的事情,而只会留意鸡毛蒜皮的烦恼。我多次反复强调过的真理——舒适和幸福具有否定的本质,而痛苦则具肯定的特性——正是建立在上述事实的基础之上。

与这一道理互相吻合的还有这一事实:我们一般都会发现快乐远远低于、而苦痛则远远超出我们对这些快乐或者苦痛的期待。

3

 在遭遇每一不幸或承受每一痛苦时,最有效的安慰就是看一看比我们更加不幸的其他人——这人人都可以做到。但[382]如果所有人都承受着不幸和痛苦,那我们还会有其他方法吗?

 历史向我们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生活,但除了向我们讲述战争和暴乱以外,别无其他,因为天下太平的日子只是作为短暂的停顿、幕间的休息偶尔、零散地出现。同样,个人的生活也是一场持续不休的争斗——这可不是比喻与匮乏和无聊的抗争,而是实实在在地与他人拼争。无论在哪里,人们都会找到拼争的对手,争斗始终是没完没了,到死为止仍然武器在握。

4

时间每时每刻催逼着我们,从不让我们从容喘息;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后面步步紧跟,就像挥舞着鞭子的狱卒——我们的生存因而平添了不少痛苦和烦恼。只有那些落入了无聊的魔掌的人才逃过了这一劫。

5

但是,正如没有了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会爆炸,同样,人生没有了匮乏、艰难、挫折和厌倦,人们的大胆、傲慢就会上升;就算它不会达到爆炸的程度,也会驱使人们做出无法[385]无天的蠢事,甚至咆哮、发狂。无论何时,每个人都确实需要配备一定份额的操劳,或者担心,或者困苦,正如一艘船需要一定的压舱物才能走出一条笔直和稳定的航线一样。

匮乏、操劳、忧心固然是几乎所有人终其一生的命运,但如果人们所有的欲望还没有来得及出现就已经获得满足,那人们又将如何排遣自己的生活时间?假设人类移居到了童话中的极乐国——在那里一切都自动生长出来,鸽子也是烤熟了在空中飞来飞去,每个人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热恋中人,并且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她和拥有她——如果是这样,那么,一部分人就会无聊得生不如死,或者,他们会自行上吊了结;而另一部分人则寻衅打架,各自掐死、谋杀对方,从而制造出比大自然现在加在他们身上的还要多的痛苦。因此,对于这样的人类,再没有别的更合适的活动舞台和更合适的生存了。

6

所以,衡量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并不是以这个人曾经有过的欢乐和享受为尺度,而只能视乎这个人的一生缺少悲哀和痛苦的程度,因为这些才是肯定的东西。但这样的话,动物所遭受的命运看上去似乎就比人的命运更可忍受了。

人并不比动物享有更多真正的身体享受,除了人的更加发达的神经系统加强了对每一享乐的感觉。但与此同时,人对每一苦痛的感觉也相应提高了。在人的身上被刺激起来的情感比动物的情感不知强烈了多少倍!情绪的动荡也深沉得多和激烈得多!但所有这些最终也只是为了获得和动物同一样的结果:健康、饱暖等等。

人和动物之所以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情形。首先是因为人想到了不在眼前的和将来的事情。这样,经过思维的作用,所有一切都被增强了效果;也就是说,由于人有了思维,忧虑、恐惧和希望也就真正出现了。

满足人的需求本来只是比满足动物的需求稍为困难一点,但为了加强其欲望获得满足的快感,人却是有目的地增加自己[385]的需求。奢侈、排场、烟酒、鸦片、珍馐百味以及其他与这些相关之物就是由此而来。除此之外,同样是因为静思回想的缘故,只有人才独一无二地领略到因雄心、荣誉感和羞耻感所产生的快乐——或者痛苦。这一苦乐的源泉,一言以蔽之,就是人们对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看法。

争取获得别人良好看法的雄心壮志尽管表现出千奇百怪的形式,但这却是人的几乎所有努力奋斗的目标——而这些努力已经超出纯粹为了身体苦、乐的目的。虽然人比动物多了真正的智力上的享受——这有着无数的级别,从简单的游戏、谈话一直到创造出最高的精神智力作品——但是,与这种智力享受相对应的痛苦却是无聊,而无聊却是不为动物所知的,起码对于处于自然状态之下的动物是这样。也只有最聪明的动物在被驯养的情况下才会受到一点点无聊的袭击。

但无聊之于人的确犹如鞭笞般难受。这种痛苦我们可以见之于那些总是关心填充自己的钱袋甚于自己脑袋的可怜人;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富裕的生活条件已经变成了一种惩罚,因为现在他们已经落入无聊的魔掌。为了逃避无聊的打击,这些人就四处奔走、慌不择路,一会儿到这里旅行,一会儿又到那里度假。甫一抵达某一处地方,就紧张兮兮地打听可供“消遣的去处”,一如饥寒交迫的穷人忧心地询问“派发救济的地方”,因为,当然了,匮乏和无聊是人生的两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满足性欲方面,人自有其独一无二的执拗和挑剔,而这有时候会加强至强烈程度不一的激情之爱。

意欲是琴弦,对意欲的抑制或者阻碍则是琴弦的颤动,认知是琴的共鸣板,痛苦则为音声。

8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憧憬着即将展开的生活,就像在剧院里等候大幕拉开的小孩;他们高兴和迫切地期待着即将上演的好戏。我们对确切将要发生什么一无所知其实是一种福气,因为对于知道真相的人来说,这些小孩有时候就像是无辜的少年犯:虽然他们并非被判了死刑,而是被判了要生活下去,但对于这一判决的含意,这些小孩并不明白。尽管如此,每个人都想活至高龄,亦即进入这样的状态:“从今以后,每况愈下,直到最糟糕的一天终于来临。”

9

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生活视为在极乐的虚无安宁中加进[391]的一小段徒劳无益的骚动插曲。不管怎么样,甚至那些日子混得还相当可以的人随着生活时间越长,就越加清楚地意识到:生活总的来说就是幻灭,不,应该是骗局才对;或者更清楚地说:生活有着某种扑朔迷离的特质。当两个青年时代的朋友在分别了大半辈子、已成白头老翁之时再度聚首,两个老者相互间刺激起来的感觉就是“对整个一生完全彻底的幻灭和失望”,因为看到对方就勾起了自己对早年的回忆。在往昔旭日初升的青春年华,生活在他们的眼里美轮美奂;生活允诺我们如此之多,最终履行的诺言又是屈指可数。在这两个老朋友久别重逢之时,这种感觉分明占据了上风,他们甚至不需要用言词把这种感觉说出来,而是彼此心照不宣,并在这感觉基础上叙旧、畅谈。

很值得我们羡慕的人是没有的,很值得我们同情的人却难以胜数。[392]

生活就是一份必须完成的定额工作,在这一意义上,所谓的安息是一个相当恰当的表达。

系统的乐观主义…的奠基人是莱布尼茨。他对哲学作出的贡献我无意否认,但我始终无法让自己设想出那样一种由上帝预先安排好的事物的和谐秩序。针对莱布尼茨所提出的明显诡辩论据——以证明这一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的最好一个——我们甚至可以严肃、正直地提出相反的论据,以表明这一世界是可能之中的最糟糕者。

乐观主义归根到底就是生存意欲毫无根据的自我赞扬——而生存意欲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发动者,它把自身惬意地显现在自己的作品上面。据此,乐观主义不仅是一种虚假的理论学说,而且还是相当有害的,因为它把生活表现为一种令人羡慕的状态,人的幸福就是生活的目的。一旦从这一观点出发,那每一个人就都相信自己对幸福和快乐有着最正当的要求。而一旦这些幸福和快乐并没有降临在他的头上——这可是常有的事情——那他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不公,甚至会认为错失了他的生存的目标。但实际上,把劳作、匮乏、磨难、痛苦和最终的死亡视为我们生活的目的——就像婆罗门教、佛教以及真正的基督教所认为的那样——则是更加正确的观点,因为正是所有这些痛苦、磨难导致了对生存意欲的否定。

要掌握可靠的罗盘以随时辨认生活中的方向,要能够正确理解生活而不至于误入歧途,最适合不过的方法就是让自己习惯于把这一世界视为一个赎罪的地方,因此也就好比是监狱、劳改场、罪犯流放地,而“感化地”就是最古老的哲学家对这一世界的称谓。

人充满许多巨大的痛苦,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言论会招致基督教的反感,我甚至斗胆这样说:“如果真有魔鬼的话,他们就是化身为人,并为自己的罪孽而遭受惩罚。”

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存在而遭受惩罚,而且,遭受惩罚的方式因人而异。监狱里的坏处之一就是监狱里的其他犯人。与这些犯人不得不朝夕相处对于更为高贵的人来说,个中滋味到底如何是不用我说的了。本性高贵的人,还有天才,在这一世上的感觉有时就跟一个高贵的政治犯的感觉一样:他现在被迫混杂在一群偷鸡摸狗、杀人越货的惯犯当中在橹船上做苦役;所以,这两种人都不愿与其他人交往。

我们会牢牢记住人的处境,并把每个人首先视为只是由于罪孽而存在,这个人的一生就是为其出生而赎罪。这恰恰就是基督教所说的人的有罪本性;这因此也就是我们在这一世上所看见的我们的同类的构成基础。除此之外,由于这一世界的构成的原因,几乎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处于痛苦和不满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可无法让人变得更有同情心和更加友好待人。最后,几乎所有人的智力都只是勉强足够为意欲服务。[399]

10

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坚持这一观点:这个人的基础本来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是某种罪恶、颠倒、荒谬、被[400]认为是原罪的东西;也正因此,一个人命中注定就要死亡。这个人的根本劣性甚至通过这一典型事实反映出来:无人可以经得起仔细的审视和检查。从人这一生物,我们又能够期待些什么呢?所以,如果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就会更加宽容地判定他人;而一旦潜藏在人身上的恶魔苏醒过来并向外探头探脑的话,我们也不至于那样大吃一惊;我们也就能够更加珍惜在一个人的身上找到的优点,不管这出自他的智力抑或其他的素质。其次,我们将留意到人的处境,并能考虑这一点:生活本质上就是匮乏、需求和经常是悲惨的条件状态;每个人都得胼手胝足为自己的生存而拼搏,因此,人不可能总是挂着一副笑脸迎人。

“原谅就是一切。”(《辛白林》,第5幕第5景)我们必须以宽容对待人们的每一愚蠢、缺陷和恶行;时刻谨记我们眼前所见的就只是我们自己的愚蠢、缺陷和恶行,因为这些东西不外乎就是我们所属于的人类的弱点和缺陷。

11

生存的虚无通过下面所有这些而充分显现出来:生存的整个形式;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和相比之下个体在时间和空间的有限;现实此刻匆匆即逝——而现时此刻却是现实的惟一存在形式;所有事物之间依存和相对的关系;一切都是变动不居,没有任何长驻、确定的存在;永恒地渴望而又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一切努力奋斗都遭遇障碍——这就构成了生命的进程——直至这些障碍被克服为止,等等。由于时间的原因,所有一切在每一刻都在我们的手里化为虚无并以此失去其真正的价值。

12

曾经存在过的,现在已经不再;其不再存在就跟从来不曾存在过似的没有两样。但此刻存在的所有一切,在即将到来的另一刻就成了曾经的存在。所以,相对于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过去,最没有意义和最不重要的现在所具有的优势就是确实性。

享受现时此刻并使之成为生命中的目标就是最大的智慧,因为只有现时此刻才是惟一真实的,其他一切都只是我们的想法和念头而已。但是,我们也同样可以把这种做法视为最大的愚蠢,因为在接下来的一刻不再存在、像梦一样完全消失无踪的东西,永远不值得严肃、认真的努力争取。

13

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时以外,别无其他。这样,我们生存的形式从根本上就是持续的运动,我们总是梦寐以求的安宁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生存就像一个跑下山坡的[403]人——要停下脚步就必然跌倒在地,也只有继续奔跑才可以平衡身子;或者,就像在手指头上保持平衡的木杆;再就是像行星——如果行星停止向前运动,就会撞入太阳之中。因此,活动不息就是生存的特征。

14

 我们生活中的情景就像镶嵌砖上粗线条的图案:靠得太近时,这些图案无法造成效果,只能从远距离审视才会发现这些图案的美丽。所以,得到了我们热切渴望之物就等于发现了它的空洞和无用。我们总是生活在对更好的期待之中,与此同时也经常后悔和怀念往昔的时光。而现时此刻则只是暂时被忍受而已,我们只把它视为通往我们目标的途径。这样,在就快到达人生的终点时,回眸往昔,大多数人都会发现自己自始至终都是“暂时”地活着;他们会很惊讶地看到:自己不加留意和咀嚼就听任其逝去的东西正好就是他们的生活,正好就是他们在生活中所期待之物。

15

 我们正处于精神思想贫乏、无能的时期;它的标记就是人们尊崇各种各样拙劣的东西,并且,人们自创的、形容这一时代的重复词——“当代今天”(jetztzeit)——可谓相当贴切,其自命不凡就好像这一时代就是“特别”的、“杰出”的时代,为了这一时代的到来,在这之前的一切时代都只是搭桥铺路而已。

生命首先就呈现为一个任务,也就是说,维持这一生命的任务,亦即法语的“degagnersavie”[9]。谋生的问题解决以后,我们经过艰辛努力争取回来的却成了负担。这样,接下来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如何处理、安排这一生活以抵御无聊,而无聊就[406]像在一旁虎视眈眈的猛兽,伺机而动、随时扑向每一衣食无忧之人。因此,第一个任务就是争取得到某样东西,第二个任务则是在争取得到某样东西以后,又不能让我们感觉到这样东西,因为我们对其有所感觉的话,它也就成了一种负担。

如果我们试图统观整个的人类世界,那我们就会看到到处都是永无休止的争斗。人们为了生存不惜耗尽全副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投入殊死的搏斗,防备着各式各样随时发生的、威胁着我们的天灾人祸。而对付出所有这一切努力所换回的报酬——亦即生存本身——审视一番,我们就会发现这生存里面有着某些没有苦痛的间歇时间,但这些时间随即马上受到无聊的袭击,并且很快就被新一轮的苦痛所终结。

我们的本质和存在就在于渴求生活,而假如生活本身真有肯定的价值和真实的内容,那是无法产生无聊的。仅只是存在本身就已经让我们充实和满足。但现在,我们对自己的存在并没有感到高兴,除非我们正在争取达到某一目标——因为距离遥远和遭遇障碍的缘故,这一目标[407]显得会带给我们满足,但目标一旦达到,幻象也就会随之消失——或者,除非我们正在从事纯粹的智力活动,也就是说,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我们从生活中抽身,现在是从外面回头审视这一生活,就像坐在包厢里的旁观者。甚至感官的快乐本身也只在于持续的渴求,而一旦目标达到,快乐也就消失了。一旦不是处于上述两种情形,而是返回存在本身,对生存的空洞和虚无的感觉就会袭上心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无聊。甚至我们内在特有的、无法消除的对特别、怪异事情的追求和喜好也显示出我们巴不得看到事物发展那单调、无聊的自然秩序能够中断。甚至上流社会的奢侈、热闹的喜庆和富丽堂皇的排场也不是别的,其实正是为跨越这一本质上贫瘠、可怜的生存而作出的徒劳无功的努力。

16

人的极尽巧妙和复杂的机体就是生存意欲所显示出的最完美的现象,但这些现象最终还得化为尘土,这些现象的整个本质和努力因此也最终明显归于毁灭;意欲的所有争取根本上就是虚无的——这些就是真实和坦率的大自然所给予的单纯、朴实的表达。

死亡的必然性……可以首先从这一事实推导出来:人只是一种现象,因此,并不是“真正、确实的”(柏拉图语)——如果人真的是自在之物,那人就不会消亡了。至于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自在之物却只能在现象里呈现出自身——那是自在之物的本性所使然。

我们的开始和我们的结局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反差!前者产生于肉欲造成的幻象和性欲快感所带来的心醉神迷之中,后者则伴随着所有器官的毁坏和尸体发出的恶臭。在愉快和享受生命方面,从出生到死亡走的也始终是下坡路:快乐幻想的童年,无忧无虑的青年,艰苦劳累的中年,身衰力竭并经常是令人同情的老年,临终疾病的折磨和最后与死神的搏斗。这一切难道没有表明:存在就是失足,恶果随后就逐步和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吗?

把生活视为幻灭是最精确的看法,所有一切都清楚无误地指示着这一点。

17

我们的生活具有某种微观的特性:它是一个不可分的点,它被时间、空间这两样强力的透镜所拉开和拉长,因此,我们所看到的生活已被放大了许多。

时间是我们头脑中的装置——它透过某种时间上的维持让事物以及我们自身彻头彻尾的虚无的存在披上了一层实在现实的外表。

由于在过去错失机会获得某一幸福或者享受某一快乐而后悔和悲哀,这是多么愚蠢的事情啊!因为这些幸福或者享受到现在还能剩下些什么呢?只是某一千瘪的记忆罢了。对于所有我们真实享受和经历过的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时间形式”完全就是一个媒介——它就像是特意为让我们明白所有尘世间快乐所具有的虚无本质而设。

我们以及所有动物的存在并不是某样牢固、起码是暂时不变的东西,相反,这些只是流动性的存在……,它的存在就在于持续不断的变化,就像水里的漩涡一样。虽然身体的“形式”暂时和大概地存在,其前提条件却是身体物质持续变化,不断地新陈代谢。所以,所有人和动物的首要任务就是无时无刻不在争取获得适合于流入身体的物质。

如果我们不再从大处审视世事发展的进程,尤其是人类快速的世代更迭及其匆匆一现的存在假象,而是转而观察人类生活的细节…——就像在喜剧里所展现的样子——那么,我们头脑中获得的印象就犹如透过高倍显微镜观察满是纤毛虫的一滴水或者察看肉眼难见的一小块奶酪菌——里面的螨虫辛勤地活动和争斗使我们失声而笑。这是因为正如在极为狭窄的空间展开严肃认真、隆重其事的活动会产生喜剧的效果,同样,在极为短暂的时间里做出同样的事情也发挥出同样的作用。

叔本华: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振聋发聩)

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8-4-22 05:00:3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对于在理智与孤独中完成的旷世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此书,叔本华如是说到,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气魄、最骄傲的话语之一。

叔本华:怎样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亚瑟·叔本华 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 享年72岁

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 (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疯狂投水自杀身亡。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叔本华常被人当作悲观主义代表,而当深入了解其思想时,你会发现他不仅不是所谓的悲观主义,而是一名伟大而深沉的智者,对于这个世界有着独到的冷静和深层的观察以及惊人的辩证思考。

那么为何叔本华会被大部分人认为是悲观主义呢?这当然是有极为复杂和深层的文化和社会原因,简单粗暴的一句话来讲就是,所谓大部分人,都对真理视而不见,人云亦云而不假思索。

叔本华的名言常见诸于各处,譬如: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惟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着坚定不移之确信的人才能称之为“骄傲”。任何想假装高傲的人不一定就能骄傲,他多半会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地丢弃掉这个假装的个性。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相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 关于叔本华更多的名言与语录篇幅所限请自行搜索,必会获益良多。

---怎样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时刻保持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叔本华:怎样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 用叔本华的话来讲,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此话我们可以分三层去发散思考

1.谎言与真相。一个人嘴里的话也许是掺杂了谎言,但他的眼睛隐藏不了,譬如流行多年的《FBI微表情心理学》一书,通过观察一个人神态中的诸多情况可辨别此人良善,此话真假几分,微表情这一类也被广泛应用于近代刑侦勘测中,譬如一个人说话时不停的眨眼睛,这种动作多意味着此时的话语谎话成分多...等等诸如此类 总结而言以相观心而非以言观心。

2.语言与交流的软肋。每个人都无法内心真正的东西完全的表达出来,而他人,也无法完全接受到你所表达出来的全部。这是语言与交流的软肋。用毛姆在《月亮与七便士》中的话来说明或许更为恰当。“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如果用更简便的公式来解释的话大概是:你的内心为1,用人类苍白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变成了0.7,听者理解接收到你的语言并转换成自己的理解大概变成了0.5;那么他对你的理解仅仅是0.5.而剩下的0.5更多是要通过对讲述者的观察,从而去总结。

3.一个人在过往的日子里所走过的路,都会在他的脸上一览无余的呈现出来。这包括了他天性和后天经历过的事情以及内心的经历,一个人的气质,也大多是由此的呈现。古语云:相由心生即是如此,所以说通过他的语言你或许可以了解到他是怎样思考的,有着怎样的思想,但通过观察他可以明白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甚至他的原生家庭,后天教育,性格,生活环境,爱好,习惯等等 这难道不是很有趣?

关于享受孤独和独处

叔本华:怎样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 用叔本华的话来说,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陈道明说:“独处是一种美德,可以让人内心得到净化。 ” 诚然如是,独处时隔绝了周围的喧闹,隔绝了往日酒桌上的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卑恭逢迎,尔虞我诈,也隔绝了朋友间的嬉笑怒骂,伴侣间的你侬我侬,父母子女间的关怀备至......隔绝了一切的念头,一切的情绪。此刻独处中的你是孤独的,也是绝对独立孑然一身的。许多人沉浸在与周遭的人事之中,因为这些东西会牵扯住你的内心,刺激着你的情感、情绪这让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乐此不疲。人类的本性就是害怕孤独,害怕寂寞,然而真正推动这个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思想家或是精英无一不是能够冷静而独立的思考,深入的思考着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许多问题。

  • 当你战胜了人类最大的敌人孤独后,还有什么能够战胜你?

战胜孤独的利器便是使自己的内心丰盈起来,不再需要依靠外部的东西使自己感到幸福,不再需要依靠外界去排解寂寞从而躲避孤独。当你身处孤独之中,周遭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明朗而清晰,你将不再容易迷途十丈红尘中,更明白自己一生中最需要追寻的是什么,自己要什么。这是通往幸福的伟大之路!佛教中的明心见性等等路数无一不是如此,在孤独中看清自己,看清世界。

有花堪折直须折--关于时间




叔本华:怎样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 用叔本华的话来讲,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平庸的人无所事事,正因为无所事事证明了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虚耗光阴而满身空虚只能依靠消遣度日。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较早的明白自己该为之努力的目标,从而为之奋斗,追求卓越;他们会发现时间太少,从而珍惜时间,用心安排榨取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渐渐脱离了原有一个个的圈子,成为了有才能的人。

  •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我们都应该明白,活着,感觉,是我们存在于今日的证明。不沉溺于过去,也不沉迷于对未来的幻想。今天的你代表着昨天的你,也是未来的你的根基。努力和改变,每一天都不晚,但却不要优柔寡断,裹足不前。事当日毕,人当日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改变就从今天开始,未来的你也将感谢今天的你,否则一年或十年后的你回首今日,徒增伤感。


理想与真理


叔本华:怎样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叔本华

仅以此句,与君共勉。

  • 亚瑟·叔本华 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 18世纪德国哲学家 

  • 人物评价: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 著作:

  • 1813年大学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

  • 1816年,《论视觉与颜色》,über das Sehen und die Farben;

  • 1819年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他把客观世界同主体意识中的世界混为一谈。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他的意志论哲学体系:意志(自在之物)——理念(意志的直接客体化)——事物(意志的间接客体化);

  • 1836年,《论自然中的意志》,über den Willen in der Natur;

  • 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über die Freiheit des menschlichen Willens;

  • 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über die Grundlage der Moral;

  • 1841年,《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 1851年,《附录与补遗》,Parerga und Paralipomena

  • 其余关于叔本华传记类随笔类等作品若干,不再赘述。


叔本华:怎样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8-4-22 05:51:18 | 只看该作者

叔本华丨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叔本华

叔本华说过:把部分孤独带入社会交往中,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不要立即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太过在意别人所说的话;勿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是道德还是才智上;对于他人的看法,应加强锻炼自己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和感觉---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品质的一个最切实可靠的方法。

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叔本华丨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01

这个世界沉浸在罪恶之中:野蛮人互相吞食对方,文明人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 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叔本华丨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02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叔本华丨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03

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叔本华丨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04

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叔本华丨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05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叔本华丨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06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

叔本华丨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07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叔本华丨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08

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如若你能遇到真挚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有时候,我们连对自己真诚都做不到。所以,无需苛责别人,人性本就复杂奇怪。

叔本华丨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09

唯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动摇之确信的人才被称为骄傲。

叔本华丨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10

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